輝縣市是一座有3000多年歷史、集壯美太行山水和厚重文化底蘊為一體的歷史文化名城,總面積2007平方公里,人口93萬,轄22個鄉(鎮)街道,540個行政村(含7個移民村)。1988年撤縣建市,是國家級旅游業改革創新先行區、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全國文化先進縣、中國書法之鄉、中華詩詞之鄉、共工故里,是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國家級試點縣、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國家首批綠色能源示范縣,是全省旅游扶貧示范縣、鄉村旅游示范縣、美麗鄉村建設示范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先進縣和省級文明城市、衛生城市、園林城市、森林城市。2021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25.2億元,稅占比72.2%。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359億元,增長4.1%;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7148元,增長7.6%。
輝縣歷史文化底蘊厚重。周為共國,西漢置共縣,隋設共城縣,唐立共州,唐貞佑三年,改稱輝州,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始稱輝縣。公元前841年發生的“國人暴-動”,共國國君共伯和代王行政,史稱共和元年,是中國歷史的準確紀年。有共城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存及殷商、戰國、漢代大量歷史古跡,由國家組織的新中國第一次考古發掘活動就在輝縣,現存歷史文物古跡504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百泉、白云寺、孟莊遺址、共城遺址、大運河遺址、琉璃閣和善濟塔),省級15處,館藏文物達1.3萬余件套。中國書法之鄉、中華詩詞之鄉和共工故里成為輝縣的城市名片。
輝縣工業發展基礎較好。現有各級各類企業3591家,其中工業1214家,涉及行業門類34個。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71家。現有電力裝機容量329萬千瓦,年產原煤510萬噸,紡織產能超過130萬錠,年裝備制造生產能力200萬噸。
輝縣農業競爭優勢明顯。平原地區素有“豫北糧倉”之稱,是國家優質小麥生產基地,是全國食品工業強縣、小麥良種繁育基地,糧食生產先進縣、無公害農產品標志推廣與監管示范縣、食用菌行業優秀基地縣、食用菌產業化建設示范縣、生豬調出大縣、畜牧業綠色發展示范縣和國家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試點縣,是全省畜牧業發展重點縣、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和最大的食用菌單品種種植基地。
輝縣旅游資源得天獨厚。是國家級旅游業改革創新先行區,國家南太行旅游開發重要組成部分,八百里太行精華在這里得到集中展現,被譽為“太行最精萃部分”。新鄉南太行旅游度假區規劃面積1188平方公里,輝縣境內1080平方公里。現有A級景區7家,其中5A級1家(八里溝),4A級4家(萬仙山、寶泉、轎頂山、關山),3A級2家(百泉、秋溝),還有白云寺國家森林公園、關山國家地質公園和萬仙山國家攀巖公園,有南太行、寶泉西溝2家省級旅游度假區。郭亮洞、裴寨村入選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名錄,寶泉成為全省首家登陸新三板的自然山水景區。
輝縣傳統藥貿歷久彌新。中藥材多達1017種,素有“天然藥庫”之稱。600多年歷史的百泉藥交會,是全國三大藥市之一。是中國中藥材基地暨常年展、全省柴胡規范化種植示范基地,百泉藥都是全國首批6家中藥材物流實驗基地之一。擁有百泉、九勢等一批優勢醫藥企業。
輝縣英模精神傳承發揚。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一部“輝縣人民干得好”享譽全國,九十年代又演繹了“十八羅漢鬧中原”的華彩樂章。先后涌現出全國、全省勞動模范和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100人,全國道德模范2人,是新鄉英模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