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曹凹村曹姓一支遷至村東2公里處,于曹氏宗廟之北邊另立門戶,村名稱曹廟。清咸豐年間(約1854年),西留養李姓落戶在曹廟村北,起名李家莊;西留養任姓扎根于曹廟村南,立村任許峰。清末至民國年間,齊、王、宋、趙等姓氏相繼入住,組成曹廟村。曹廟自古隸屬曹凹村,1961年,成為獨立的行政單位,沿襲至今。
曹廟村距軹城鎮政府駐地8公里,位處南部丘嶺地帶。東至許峰村,西到曹凹村(長約2000余米),南鄰曹凹村李許峰居民組,北接趙莊村(長約4000余米)。4個居民組,80戶,345口人,居住在曹廟、曹谷堆、任許峰、李家莊等4個自然村。耕地面積500余畝,其中退耕還林150畝。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20世紀六十年代末,曹廟集資建房6間,結束窯洞教室。1982年,學校擴建教室4間。1985年,和趙莊村聯建初中。1990年,投資數萬元,購置桌凳40余張,增添教學用具完成“一無”(校舍無危房)、“兩有”(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課桌凳)、“六配套”(校園內圍墻、大門、操場、旗桿、水井、廁所配套的標準)。建校60余年,培養了出國留學生、博士研究生等優秀人才20余人。
20世紀七十年代,曹廟村先后興辦磨面加工(柴油機帶動)、烘爐、小磚廠等隊辦副業。農業學大寨運動中,曹廟人平整土地,興修水利,購置“上海50型”拖拉機一臺,農田灌溉、機耕面積達80%以上。農作物改變為小麥、玉米為主,紅薯為輔,從過去的“救濟村”躍升為“售糧村”。1983年,高低壓線路架通,民居統一規劃(脫離土窯,住上樓房),曹廟村致富之路拓展寬廣,涌現出種糧專業戶、養殖重點戶和從事商品經濟的個體戶。1993年,曹廟村用上了自來水,整治了街道、村道,成為軹城鎮第二批“小康達標村”。
20世紀九十年代末,曹廟改造了高低壓線路,架設了電話線。2005年,發展有線電視,開通移動網路,成為軹城鎮嶺區首批電腦入戶村。2006年,投資8萬余元,鋪柏油路3.5公里,連接4個自然村出行大道。2008年,投資數十萬元,硬化各居組大街小巷。2010年,投資20余萬元,打深水井2眼,建沼氣池50個,村民達到了飲用水安全化,實現了生活用能高效化、清潔化。土地流轉后,種植核桃60畝,培育生態林90畝,引進了存欄兔子2萬余只的“金豐綠色養殖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