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留養村地處軹城鎮政府駐地西部2公里的丘嶺腳下。東與西軹城村接壤,西臨郭木線和西留養村相對,南依焦枝鐵路,北鄰金橋新村。村域面積2.47平方公里。轄東留養、小劉莊、李太令莊等3個自然村,13個居民組,共830戶,3200人,耕地面積2950畝。
1978年11月,新鄉地區文物普查隊在留養村北采集到石斧、石刀、石錐、甑、盆等碎片,鑒定為龍山文化。據此推斷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前,人類就已經在此繁衍生息。相傳,武王建立周王朝后。為了盡快修復戰爭創傷,使國家達到長治久安,便廣施仁政,在此收養鰥寡孤獨者,日久成村,名稱留養。經朝歷代,人口增多,村莊擴展。有村民于村東又建新村,襲原名。大約明朝初年,因兩村相鄰,同名不易使用,便按其方位分別叫東、西留養。東留養村最早定居的家族已無考證。有家譜記載:明永樂四年(1406年),張姓先祖張義(字古城)由山西省平陽府翼城縣崔莊遷入;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王姓第五代族人王能由南姚村遷入居小劉莊;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前后,卞氏先祖卞謹,由山東菏澤縣遷入;清咸豐年間西留養李太令遷入后,居村北,起名李太令莊。馬姓、劉姓、衛姓、任姓等家族傳言先后遷入于洪武年間,但無文字可考。
東留養村歷代重視厚植文脈。建國前有私塾多處,子弟們農閑讀書,農忙勞作,遵循著“耕讀傳家”的家訓。解放后,村設公辦小學。1957年自辦民辦初中,1959年成立小學高級班,1974年自籌資金建校舍,請教師,學校設高中班2個,教育辦得紅紅火火。上世紀80年代中期,東留養村掀起集資辦學新高潮,投資50余萬元,建規模為16個教室、2個實驗室的綜合教學樓,榮獲了“河南省集資辦學先進單位”稱號,并立碑記。民國時期有2名學子考入黃埔軍校,名入國家抗日英雄榜。現在,畢業于清華大學(1人)、北京大學(2人)和留學于英國劍橋大學、德國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等10余名優秀學子,皆已成為國內外文化名人和商界翹楚。
東留養村自古以農為主。丘嶺地占三分之一,土壤貧瘠,且水土流失嚴重。下濕地有三分之一。下濕地雨天一片沼澤,旱天硬如石板。20世紀50年代,村民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開挖六縱三橫排澇渠,將下濕地變為旱澇保豐田。20世紀六、七十年代,持續十余年,填溝造田,平整土地,打井修渠,引沁河水到丘嶺,變世代干涸地為水澆地。1978年,東留養榮獲軹城鄉人均糧食貢獻一等獎,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農業大村,人們從此擺脫了“紅薯干、紅薯饃、沒有紅薯不能過”的苦難生活。
東留養村注重發展多種經濟。1981年建大隊面粉廠。1989年建具有12個貨位的大型民用貨場。1993年,村建養豬廠。1995年投資300余萬元,建金屬鎂廠。2004年,村委與開發商合資,建東留養商務樓。2007年,東留養獲“濟源市人均收入先進村”。2008年,人均收入8000元(軹城鎮時為6625元)。伴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各項公益事業也蓬勃發展。村中大街小巷全部硬化、綠化、亮化、排水、供水、天然氣、通訊網絡等設施完備,幼兒園、醫療所、小游園、垃圾中轉站等服務設施齊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