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 河南省 > 濟源產城融合區(濟源市) > 軹城鎮 > 東添漿村

河南省濟源產城融合區(濟源市)軹城鎮東添漿村概況

[移動版]

今東、西添漿村北各有一個大水坑,金線河流經此地時,注入坑中,只見水來,不見去處。傳說,女媧造人時,因邵原小溝背水源不足,便從天空架一道彩虹取水。每當雨過天晴,彩虹便引泥漿從東南坑注入東北坑,好像天上的美酒瓊漿往坑中添加,時人便取村名為添漿。后人又根據坑之方位,劃分為東、西添漿村,沿襲至今。

東添漿位居軹城鎮政府駐地東部5公里之半丘嶺地區。東接南冢、新峽村,西隔207國道與綺里、西添漿為鄰,南連張金、庚章村,北隔湨河與梨林鎮瑞村、閆莊相望。15個居民組,共701戶,2963人,耕地面積3000余畝。姓氏以石、賈、楊、張為主,其次為李、吉、連、趙、霍、翟、栗、董、衛、許、吳、牛、鄭、范等,20個家族和睦相處,共興家立村。

東添漿村曾是軹城鎮政治中心。1945年8月,濟源解放后,全縣劃分為7個區,二區駐添漿,轄行政村24個。1947年7月,二區駐軹城,添漿淪為行政村;1954年1月,縣政府調整鄉鎮建制,二區駐軹城,添漿為鄉;1958年8月,實行鄉、社合一,添漿鄉撤消,改為大隊,隸屬軹城公社。后設添漿管理區,轄行政村10余個。

歷史上,東添漿村曾是濟東一帶集貿中心。清末民初所興起的單日為集,與西軹城的雙日為集,形成東、西兩個貿易重鎮。清朝咸豐年間由名醫石兆粼醫病而起的農歷二月初八、八月初九和十月十日的三日大會,百年來市場紅火,吸引著溫、孟、沁、濟等縣市大批商賈云集,至今景象繁榮。

東添漿村代代興教辦學,讀書化人,旨在開啟一方民智。西漢時軹人張恢曾隱居于此,教授申商刑名之學。學生有潁川人晁錯及洛陽人送孟、劉禮等,其中晁村后來成為西漢時期維護中央集權,反對封建割據的著名政治家。1947年,濟源全境解放,私塾停辦,濟源縣政府在東添漿建立完小。1950年,完小遷至軹城大明寺后,村建小學。1968年,建初中,成立高中班。2005年,建制中心小學,招收周邊6個村莊學生。東添漿文脈深厚,人才輩出。中國當代冶金教授、專家石心圃,20世紀30年代,發明用木炭作燃料的煤氣機解決國家燃料匱乏問題;20世紀50年代,發明氧氣頂吹煉銅法,配合大辦鋼鐵。賈如意、鄭石磊、張玉璽、石心清、張國防、楊愛琴、石海軍、石靜霞、石占寧等政界、醫學、文化名人,成為村人的驕傲和自豪。

東添漿村南高北低,南部為黃土丘嶺,干旱缺水,世代靠天吃飯。1973年,變冬閑為冬忙,奮戰三年,1976年,修成蓄水10萬立方的大潑池2個。1977年,農業學大寨,車拉肩挑,將幾百塊大小不一的梯田,平整成220余畝的能機耕、可灌溉的“大寨田”。1998年,為徹底解決南嶺機耕難問題,村民齊心協力,坡改梯田2000余畝,耕、播、收全部實現了機械化。2015年止,村有機井43眼,有提灌站3座,渠道9600多米。水澆地達到百分之百。2000年,推行退耕還林。南嶺上開辟果園400余畝(桃子20畝、杏子20畝、黃干李子360畝),種植蔬菜、藥材和培育菜籽300余畝,養殖豬、羊等50余戶。東添漿村多種經營漸成井噴式發展,從事于建筑,運輸,餐飲等行業專業戶逐年遞加,村民經濟收入激劇增長。2014年,榮獲濟源市人均純收入增速最快獎。

東添漿古村煥發新姿。2006年,戶戶通自來水,701戶居民解決了安全飲水問題;2011年,架設路燈90多盞,村內主街道實現亮化工程;2012年,鋪巨型水泥管道450米,疏通全村排污水道;2013年,建文化娛樂場所,垃圾處理站,規范村級衛生設施;2015年,硬化了總長度11200米的65條大街小巷,先后獲得“軹城鎮3+1(農村水環境整治,生活垃圾處理,生活污水處理和城鄉供水一體化)先進村”、“濟源市文明村”。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亚洲无线国产观看原创 | 亚洲中文高清乱码 | 亚洲一线精品精品在线观看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a在线 | 一级免费在线观看 | 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