陡巖溝村位于濟源市西南群山之巔。山脈呈西北—東南走向。與寺郎腰、林仙、反頭嶺相鄰。全村約4.5平方公里,總面積1035畝,耕地面積545畝,退耕還林644畝。全村5個自然莊8個居民組,158戶,680口人。
解放前后均是西莊大隊。解放初期曾設立陡巖溝鄉,1983年體制變更時改名陡巖溝村。隸屬濟源市大峪鎮管轄。
特殊的地理位置,惡劣的自然環境,水源奇缺,收獲靠天使陡巖溝村非常貧瘠,人民生活困苦。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上級相關部門的大力幫扶下,陡巖溝村從基層建設入手,大抓民風轉變,加快特色產業的發展,煙草、大蔥、小辣椒、等經濟型作物的種植,大大提高了村民收入。
修通主干道,實現了組組通,完成了自來水工程,鋪設了田間管道,是農民純收入由2004年的800元增長到2010年的3600元。
目前,陡巖溝以煙草種植為主導產業,種植面積廣泛,占地面積約600余畝,是整個大峪鎮煙草種植最廣的村落,2009年,我村煙草年產值112萬元,個人年平均收入4000元左右,規范養殖戶8戶,年出欄生豬1500頭,年產值達20萬元。力爭在2015年達到人均收入6000元。不斷為中原經濟的發展建設目標奮斗。
2、機構建制與隸屬關系
民國元年(1912年)濟源改為區制。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國民政府實行保甲制,區公所改成區署,區下設聯保,陡巖溝村屬濟源縣大峪區署。聯保處設在大峪,轄大峪、澗北、白溝、林仙等30個村。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濟源解放,全縣劃分為7個區。陡巖溝村歸五區管轄,成立了農民協會,李懷玉任農會主席。保甲制仍在繼續,同時建立起人民武裝。
1946年平息紅反會-暴-動后,于1947年取消保甲制,實行村治,李懷玉任支部書記兼農會主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0年2月濟源縣設6個行政區,陡巖溝村歸濟源縣5區管轄。
1955年9月,區改為中心鄉。陡巖溝村屬大峪鄉,歸陡巖溝中心鄉管轄。
1956年11月,撤銷中心鄉建制,陡巖溝村歸大峪鄉管轄。同年,西莊、陽背村改為陡巖溝村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下設8個生產隊。
1958年初,重新調整區鄉建制,全縣計1區、1鎮、13鄉。陡巖溝村歸大峪鄉管轄。1958年8月,撤銷區、鄉、鎮建制,實行鄉、社合一,全縣共建立13個人民公社。陡巖溝村屬大峪人民公社管轄,改為陡巖溝生產大隊,下設8個生產小隊。
“文革”期間,1967年公社政權建制改為革命委員會,村亦相應建立革命委員會,陡巖溝革委會歸大峪人民公社管轄。1969年3月,大隊黨支部恢復工作,村行政組織改為陡巖溝大隊管理委員會,歸大峪公社管轄。1981年11月,陡巖溝管理委員會改為陡巖溝大隊。
1983年12月,根據黨中央和國務院關于行政體制改革的統一部署,人民公社改為鄉、鎮,生產大隊改為行政村,建立鄉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員會,陡巖溝村歸大峪鄉管轄,村級政權組織改為陡巖溝村民委員會,
1988年6月,濟源撤縣建市,陡巖溝村級建制與歸屬不變。
2000年6月,大峪鄉撤鄉建鎮,陡巖溝村歸大峪鎮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