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寺位于南召縣東北部,留山鎮北五公里處。因后山前嶺土質紅色,建寺初取名紅霞寺、仙霞寺,后更名為丹霞寺。寺廟區后靠蟒垛山,左鄰青龍山,右依白虎山,附近有紅蜘蛛山,遠處有檔子山作屏障、玲瓏山相照應,氣勢雄偉而幽靜。九龍河自寺前蜿蜒流過,環境優美青秀。丹霞寺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河南省八大名寺之一,伏牛山寺廟之首,豫南禪宗圣地。從旅游角度來講,本景區以丹霞寺為重心,包括寺廟區、塔林、青龍山、白虎山、古樹名、門區等幾部分。本景區最大的優勢是山環水繞,人文自然融于一體,特別是丹霞寺周圍的寺廟環境,風景如畫。同時該景區離縣城較近,旅游優勢十分明顯。(1)寺廟區:位于馬灣村,始建于唐長慶四年(824年),盛于宋,兵焚于元,迄明中興,清代屢次重建,
丹霞寺位于南召縣留山鎮馬窩村,丹霞山南麓,為中原八大名寺之一。丹霞寺始建于唐長慶四年(824年),取名紅霞寺,隨更名為丹霞寺。據歷史記載“丹霞寺始于唐,盛于宋,兵燹毀于元,迄明中興。”丹霞寺占地面積約兩萬平方米,現存建筑一百余間,均為清代建筑。整座寺院座東北面西南,整體呈三進院布局,依山就勢,前低后高,由前向后呈階梯狀抬升。沿中軸線依次為:天王殿、大雄寶殿、毗盧殿、方丈室,西側配以廂房、客房,最后為花園和天然祖堂室,組成一個完整的寺院格局。丹霞寺佛塔分布在寺院的東、南、西三面,現有元塔六座,明塔四座,清代石塔四座,其中清代石塔造型別致,雕刻精美,為全國所罕見。寺內及其周圍現存有宋代的柏樹、銀杏和明代的青檀十余株。丹霞寺自始創建一直是
潘寨遺址位于留山鎮潘寨自然村北側。此處遺址為南召縣1980年3月公布的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遺址南接潘寨村,西依留山河,南北長130米,東西寬200米,總面積26000平方米。文化層厚1-3.5米,表面采集遺物多為夾砂灰陶片,約占90%,紅陶約占10%,紋飾多為籃紋、方格紋、附加堆紋等。夾砂器以手制為主,其它為輪制。出土器物有圓錐形鼎足、黑陶豆把、紅陶杯、手制籃紋鬲口、方格紋鼎沿、小口大腹甕、石斧等。為龍山文化中、晚期遺址。
亮馬臺遺址位于留山鎮下關莊村亮馬臺自然村西側高地上。此處遺址為南召縣1980年3月公布的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遺址座落在留山河東岸的河旁高地上。南北長160米,東西長105米,總面積約20000平方米。文化層厚1--3米左右,內含豐富,紅、灰陶片約各占50%,還有少量彩陶。出土器物有白衣黑彩陶片、紅陶缽口、紅衣黑彩陶片、夾砂灰陶鼎口、鴨嘴狀鼎足、灰陶豆把、磨制石斧等。它是一處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中、晚期及龍山文化早期遺址。
亮馬臺遺址位于南召縣留山鎮下官莊村。年代為新石器時代。2016年1月22日亮馬臺遺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