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時屬豫州。
西周為焦國、虢國。
春秋歸晉。
戰國始屬晉,后歸魏,又入韓、入秦。
秦惠公十年(前390)置陜縣。
西漢屬弘農郡。
三國魏、西晉因之。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首置陜州,并析置崤縣,屬恒農郡。
隋開皇年間屬陜州。
大業初廢,復屬河南郡。
唐武德元年(618)復置陜州。
貞觀十四年(640)改崤縣為硤石縣,陜縣、硤石縣同歸陜州。
宋熙寧六年(1073)省硤石縣為石壕鎮,入陜縣。
金初屬河南府,后復稱陜州,廢陜縣,又置硤石縣。
元廢硤石縣,復置陜縣,歸陜州,屬河南路。
明代廢陜縣,入陜州。
清屬河南府。
雍正二年(1724)改升直隸州。
1913年廢州置陜縣,屬豫西道。
1914年屬河洛道。
1927年直屬河南省。
1931年屬第十一行政督察區。
1949年屬陜州專區。
1952年屬洛陽專區。
1956年析陜縣會興區建三門峽工區,后改為三門峽市。
1960年撤銷陜縣,并入三門峽市。
1962年析出復置。
2015年撤銷陜縣,設立三門峽市陜州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