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崗鄉位于西華縣西北部,距縣城22公里,東與紅花鎮接壤,西與鄢陵縣陶城鄉為鄰,北與扶溝縣古城鄉相連,南靠穎河,與逍遙鎮、西夏鎮隔河相望,并與黃橋鄉毗連。總面積56平方公里,轄22個村民委員會,45個自然村,119個村民組,4.06萬口人,6.06萬畝耕地。
解放后,歸第二區管轄。1965年從紅花人民公社析置艾崗人民公社,1984年改為鄉。
艾崗鄉具有光榮的革命歷史,三崗(陵頭崗村、苗里崗村、都城崗村)為革命紀念地,為抗戰期間中原抗日根據地之一。也是“豫東特委”所在地,是當時鄂、豫、皖邊界15個縣、市抗日斗爭的指揮中心。
該鄉歷史悠久,古跡眾多。潘崗村東南有漢潘乾墓,明王都堂墓和漢代墓遺址。陵頭崗村、都城崗村有文化遺址,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74年蘇橋村出土的30萬年前象牙化石,長3.94米,為國內所僅有,現存縣文化館。
全鄉地處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南靠穎河,清流河貫穿西部,土質肥沃,為西華縣小麥、棉花生產基地鄉。2001年小麥種植面積5.7萬畝,棉花4.2萬畝。多年來鄉黨委、鄉政府積極幫助農民調整農業種植結構,2002年發展以西瓜、辣椒、冬瓜、棉花套種為主的立體種植2萬余畝。種植蘆筍、日本黑大豆、日本大蘿卜、越冬花菜、反季節辣椒、食用菌、棉花良種繁育等高效農作物1萬余畝,發展凱特杏、油桃、布朗梨等精品果業2000余畝。全鄉22個行政村,已建成棉花良種繁育村2個,西瓜、蔬菜專業村5個,柳編專業村1個,養豬專業村2個,養雞專業村1個,養羊專業村2個。
近幾年來,艾崗鄉黨委、鄉政府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制定的經濟發展目標,理出了“以工強鄉、以商富民、農業突破、集鎮帶動”的經濟發展思路,重點實施了以農業、企業、科技文化、公共設施為主的幾十項重點工程。經過全鄉干群的不懈努力,經濟結構調整得到了好的發展,綜合實力不斷提高。2001年鄉財政收入455.3萬元,保證了全鄉干部、職工、教師工資的正常發放和各項事業的正常開展。
鄉鎮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得到長足發展。全鄉基本形成了以棉花加工、木材加工、水果冷藏等為主體的經濟發展體系。僅去年以來,全鄉就發展固定資產80萬元以上的棉花加工企業6個,其中100萬元以上的3個,棉花加工業已初步形成群體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