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嶺村位于田鋪鄉南部3.5公里處東至湖北省,麻城市,福田河鎮,仙羊崖村,新屋河鄉古樓坳村,南至河鋪村,西至田鋪居委會,北至畈村,全村總面積12400畝,其中耕地面積796畝,山林面積9344畝,8個村名組28個自然村,271戶,48個姓氏,1038人,其中男601人,女437人,全部位于江淮分界嶺,長江流域有三個村民組,淮河流域有五個村民組,城鄉柏油路貫穿南北,戰備路橫穿西東。三級二類水庫一座,教學點一個三個教學班,教師3人.標準衛生室一個,醫生一人,村部所在地黃土嶺,占地面積400平方米,建筑面積180平方米,村委班子成員3人。
1932年以前,黃土嶺村屋湖北省,麻城縣,乘馬區,1932至1948年底經扶縣泗店區,1949年至1954年底泗店區河鋪小鄉,1955年至1958年長江流域屬泗店區,河鋪小鄉,淮河流域屬泗店區高山小鄉,1958年至1962年屬田鋪鄉,1962年屬田鋪人民公社,黃土嶺建立大隊組織下轄8個生產小隊,1983年大隊改為村委會。下轄八個村民組。
1962年黃土嶺成立生產大隊,辦公地點設在黃土嶺生產小隊西南唐面房內,另借用村民韓家樂名房2間,1966年在元基礎擴建土木結構30間作為大隊部。其中大禮堂盡空長七間,約200平方。現已拆舊復耕20間,倘存10間;2004年將原黃土嶺小學六間教師改建,從部遷移至此辦公,2014年又在原黃土嶺小學新建平房九間,作為村委辦公場所,1926年田鋪鄉第一個黨支部在黃土嶺建立,1927年田鋪鄉第一個農民協會在黃土嶺成立,何家玉是農民協會的委員,黃土嶺村主要農作物有水稻,油菜,花生,豆類等,主要林產品有,松樹,竹子,板栗,油茶等。主要景點有,何寨,癩痢寨,萬紫山戰斗舊址,明代石拱橋,48姓氏其中46姓氏都是明朝以后由江西遷至湖北過度又遷址此地;只有張鑫是來自西山大槐樹李沖村民組李姓是明朝以前就在此居住,艱難創業,提出三個一萬的口號,即:生產藥材一萬斤,糧食一萬斤,現金收入一萬;場地選在大隊部東南1.5公里的荒山上,在老黨員陳正順、何正普的帶領下,露宿在山坡下的一顆千年古銀杏樹下,開始砍草、開荒、平基、做石岸,建廠房,種藥材、水稻小麥的,經過三年艱苦奮斗,終于實現了三個“一萬”。1968年4月河南日報頭版刊登介紹黃土嶺大隊豬山藥廠農業學大寨典型事跡。
1976年黃土嶺大隊組建鉛制品廠;從湖北黃陂引進一套生產設備,機械,并請來王、鄧、萬三位技術人員,生產加工隔紗板,銷售到鄭州國棉五場等單位,年凈收入達一萬元。幾年所獲利潤全部用于原黃土嶺小學建設,1993年,組織組建松脂加工廠,年純收入兩萬元以上,95年松脂廠由鄉統一經營。
龔樓村民組位于村部南1.6千米,明朝時期龔姓在此居住,固姓得地名,東至村山場,南至河鋪李鑫堂、南李沖、西至河沖。北至操坊,總面積1810畝,其中耕地面積144畝,九個自然村,10個姓氏、41戶,161人。南北一條公路,一條河流貫穿全村民組。九個自然村分別是:劉田鋪自然村,位于村民阻攔0.6千米,曾,周、朱三姓在此居住,曾姓于1985年遷至新縣城關定居,黃洼自然村位于村民組東北0.6千米;黃姓長期在此居住,因姓得地名,1946年黃姓外遷,后韓姓遷入定住至今,鄭坊自然村,位于村民組東北一千米,鄭姓長期在此居住,因姓得地名,后鄭姓外遷,先后有付姓、周姓、夏姓,在此居住,現在都外遷,目前無人居住,林姓自然村位于村民西南0.5千米,朱姓由鄭坊遷入居住,若百年至今。陶柞自然村位于村名組東0.5千米,原是陶姓開的榨油房;后陶姓外遷,韓姓于1936年由田鋪大灣遷此居住至今,后洼位于村民組東北0.6千米,1940年付姓由鄭坊遷入定居至今。細何沖自然村位于村民組東邊1.6千米,何姓長期在此居住,江姓于1930年從湖北麻城縣長嶺崗遷入定居,1973年后全部外遷,無人居住,作為旅游開發項目,泡樹洼自然村位于村民族百0.8千米,原無住戶,因泡樹多而得地名,1973年江姓由細何沖遷此定居,隨后黃土嶺村組朱姓、韓姓、付姓、李姓、雷姓先后遷入定居,形成自然村落。龔樓自然村:8個姓氏,無龔姓居民,曾姓、程姓是清朝末期有湖北麻城遷入定居,韓姓、陳姓、彭姓、周姓、吳姓都是1930年開始先后有湖北麻城及本鄉遷入定居。
龔樓村民組有水塘2個,堰坎16個,居民江東明曾任黃土嶺村支部書記,韓文貴,1960年4月到北京出席全國“群英會”受到毛主席接見,并贈“五六”式步槍一支。曾維剛博士,大學教授。
操灣村名組位于村部東南1.5千米,一個自然村,東與村豬山場,南、西與龔樓村民組交界,北與黃嶺村民組交界,總面積800畝,其中水田43畝,山地林767畝,24戶,105人,有李、詹、何、彭、韓、雷六姓氏,最早操姓居民在此居住,因姓氏得地名,后操姓外遷到湖北新洲,隨后六姓居民分別從湖北高城及本鄉遷入定居,有陡水風池和細河沖兩個小型水庫,細河沖水庫1973年新建,1978年被洪水沖破,1982年修復,1987年又被洪水沖毀,1999年國家農開項目在原地重建,陡水風池建于2010,投資400萬元,主要用于農戶耕種和將軍墓景區用水。村民組居民何正國曾任黃土嶺村支部書記。
黃土嶺村民組位于村部所在地,南與操坊交界,西與何沖交界,北與田鋪居委會田鋪村民組組山地交界,總面積560畝,田地面積84畝,山地面積516畝,24戶,77人,七個姓氏,兩個自然村,其中暗山自然村位于村民組東0.6千米,陳姓居民于清朝末期從湖北麻城福田河遷來定居。韓信韓家樂自清朝末期由塘畈西高山遷至黃土嶺居住。楊姓是1941年楊國權全從湖北麻城福田河楊洼遷入。江姓是江懷階于1940年從湖北麻城福田河江洼遷入。徐姓徐家力禮于1951年從福田河吳家崗遷入。呂姓,呂席金于1942年從湖北福田河呂洼遷入。李姓,李正學于1940年從湖北麻城福田河遷入。居民,陳正順、徐家禮曾任黃土嶺村河鋪村支部書記。
張山村民組位于村部東北3千米,東至塘畈余山,南至黃土嶺,西至夏坊,北至張田鋪。4個自然村,總面積1235畝,其中田地面積97畝,山村面積1138畝,29戶,100人,3個姓氏。張山自然村原由張姓在此居住而得名。后張姓外遷,付姓于清朝中期從湖北麻城遷入定居,九斗龍自然村,位于村民組南2千米,付姓于清朝末期從湖北黃土崗遷入,在此定居,現在已外遷,目前無人居住。郝崗自然村位于村民組南1.8千米,有詹、田兩姓。詹姓中期從湖北木子店遷來定居至今,田姓1942年從湖北麻城福田河楊洼遷來定居至今。村名付新根曾任黃土嶺支部書記,參加援助老撾,抗擊美國的戰斗。
夏坊村民組位于村部東北2.5千米,東至張山,南至李沖,西至三背坊,北與張田鋪,總面積1194畝,其中田地94畝,山城面積1100畝,31戶,124人,兩個自然村,五個姓氏,清朝嘉慶年間夏姓由湖北,麻城,新屋河鄉夏家坊遷入此地定居至今,因姓氏而得名。付姓清朝中期從湖北麻城遷入定居至今,詹姓1903年從紅安遷入定居,李姓由泗店余河招婿定居。張姓由山西大槐樹遷入定居。馬畈自然村于2000年由夏坊分住而新生的然村。黃土嶺村名組詹成寶曾任田鋪鄉武裝部長,黃土嶺村支部書記,張飛江是田鋪鄉著名“三將之一”——熨匠。
張田鋪村民組位于村部東北3公里,東至塘畈,南至夏坊,西至三背坊,北至田鋪居委會,響塘,總面積1831畝,其中耕地面積144畝,山場面積1687畝,32戶,132人,五個姓氏,張田鋪原先由張姓在此定居,并在灣東頭開一雜貨鋪,故取名張田鋪,若300年前一場特大洪水沖毀村店,張姓居民無一生還,洪水過后有一10平方米大小的紅石板仍留在灣西頭一顆五百年古銀杏樹上,后來韓由田鋪居委會,田鋪大灣遷入定居至今。田鋪鄉第一大水庫,張大圮,建在村名組東100米,庫容量48000立方米,村民組韓文秀曾任田鋪鄉第一任鄉長,韓家財、韓文榮、韓文迪、韓啟根先后任黃土嶺村支部書記,大隊長。韓文根教授、作家。
李沖村民組位于村部西北1.5千米,李姓長期在此居住而得名。三個自然村,總面積1047畝,其中耕地面積82畝,37戶,137人,八個姓氏,李姓歷史最久,據說明末李闖王三搜河南,殺的雞犬不留;李姓兩人藏于李沖前石拱橋下,而幸免于難,現李姓居民是田鋪鄉唯一明代以前在此流傳下來的居民。段姓于清朝末從河鋪村段畈遷此居住,何姓于193年由湖北麻城黃土崗銀杏樹嵌遷入定居,嚴姓1962年從湖北土門三里畈遷入定居。新屋自然村位于村民組東1千米,有李,黃,韓,胡四姓居住;1962年李姓由光山南向店遷此居住,韓姓于清朝末期由塘畈西高山遷入定居,黃姓于1956年由宋畈遷入定居,胡姓于清朝末期由田鋪胡坊遷入居住,汪洼自然村位于村民組東1.5千米,宋朝時期汪姓在此居住,固姓得名,后歷經戰亂,汪姓外遷,據彭氏族譜記載,清朝中期,彭姓居民由田鋪戚家崗遷入居住至今約三百年,居民現已外遷,房間空閑。李沖村民組有三口大塘,千年古石拱橋一座,彭厚慶,詹國蘭,曾任黃土嶺村支部書記,田鋪九年一貫制學校、校專支部書記、鄉至辦責任,彭小華;中道一局項目總監,安全管理專家,彭小松是改村民組人。
何沖村民組位于村部西2.8千米,一個自然村,東至龔樓,南至河鋪南李沖,董坊,西至田鋪居委會蒼子崗,北至李沖,總面積1884畝,其中耕地面積148畝,52戶,202人,兩個姓氏,清朝中期由湖北麻城新屋河九棵楓遷入定居至今,因姓氏得地名,1932年,李姓由光山宴河遷入定居。居民村名組旁邊有一小型水庫,東邊山上有一個寨——何寨;何正普曾任河鋪小鄉鄉長,何光輝曾任黃土嶺村支部書記,何宗堂是當地解放前著名的小兒科醫生。何正福95歲逝世是當地全村年齡最大的人。何光遠在部隊工作,團里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