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陵鄉位于息縣東部,鄉政府駐地距縣城37公里。南和東南以淮河為界,與潢川的來龍鄉相望;東以閭河為界,與淮濱的新里鄉、蘆集鄉、吉廟鄉為鄰;北與小茴店鎮毗連;西以烏龍港為界,與夏莊接壤。鄉境東西寬8公里,南北長10公里,呈方形,東南部稍凸,總面積55.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2400畝。轄11個行政村,138個村民組,28539人。
長陵地處淮北平原,地勢平坦,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冷暖適中,適合多種生物生長繁衍。主要農作物有水稻、小麥、紅薯、紅麻、花生、油菜、芝麻、豆類等;盛產貓爪草、半夏等中藥材。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成績顯著,初步形成了黃沙開采、果蔬栽培、畜禽養殖、水產開發、中草藥種植等支柱產業。優質雜交水稻和優質專用小麥的種植面積都在3萬畝左右,并建立了有機稻米生產基地;全鄉有大型沙場4個,日產黃沙上萬方,年效益近兩千萬元,并解決了500多名農村閑散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初步建成了3500余畝的淮河防護林帶,植樹造林總株數達到42.81萬株,高標準、高質量的面積造林達6500畝,森林覆蓋率達15.2%;豬、牛、羊等飼養量達4萬多頭(只),家禽27余萬只;全鄉可養殖水面2000多畝,出產的河蟹、甲魚、青蝦、鯽魚、鯰魚、鱔魚、泥鰍、烏魚、海蝦等遠銷上海、武漢、南京、信陽、阜陽等大中城市。
近年來全鄉加大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初步形成了黃沙開采、果蔬栽培、畜禽養殖、水產開發、中草藥種植等初具規模的支柱產業,“65002”等優質雜交水稻和優質專用小麥的種植面積每年都在3萬畝左右,并建立了有機稻米生產基地;初步建成了3500余畝的淮河防護林帶,面積造林達6500畝,植樹造林總株數達到72.81萬株,2001年貓爪草、息半夏等中藥材的栽培面積曾達到400余畝,且藥材品質好、藥效高,很受亳州等地客商的青睞。
長陵人杰地靈,歷史悠久,千百年來一直都是淮河上的重要碼頭和軍事重鎮,如今又有信(陽)阜(陽)路貫穿東西,106國道擦邊而過,區位優勢明顯。隨著災后重建工程的完成,長陵集鎮人口達1.1萬人以上,街區面積達到3.96平方公里,“三縱四橫”的集鎮框架已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