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楊村地處王義貞鎮東部,東毗星火,南接太平,西接劉崗,北連團山,安京線橫穿柏楊村。三條水泥公路貫穿全村,直達安京公路,公路四通八達。國土面積6015.44畝,其中耕地面積1558.3畝,銀杏基地290畝,水面480畝,有效山場1500畝,其他面積2187.14畝,總人口1210人,十個村民小組。年人均純收入7300元。
柏楊村原稱陳家祠村,文革期間又稱柏楊大隊,據說在陳道英門前有一棵柏楊樹百年歷史,后來人們以樹定村名,一直延續至今。這里物華天寶,資源豐富。各種奇花異草遍布全村,還有各類竹木、金銀花藥材,銀杏樹遍布各家各戶。
柏楊村人杰地靈,人才輩出。自恢復高考以來,全村考入本科院校者達40余人,現在工作在外地的副廳級干部有2人,團級干部2人,科級干部5人,其他一般干部30余人,他們都是柏楊的精英和財富,更是柏楊的驕傲。
七十年代的柏楊是貧困落后的柏楊,交通閉塞,生活條件比較差。為改變落后面貌,柏楊人開拓創新,銳意進取,探索種種方法走出了自己獨特的致富之路。首先是重視思想教育,在貧困的年代,柏楊人意識到知識改變命運,加強教育事業發展,所以有了恢復高考以來大量高素質人才的涌現。二是注重發展特色經濟,柏楊人充分利用自身資源豐富的優勢,以各類資源為依托,形成銀杏之村特色產業。三是積極向外尋求機遇。改革開放的大潮改變了柏楊人的意識,使柏楊人認識到僅靠自身條件還不足以實現真正的脫貧致富,于是柏楊人積極外出務工創業。多年來已出現了許多在外創業有成人士,他們不僅改善了自身的生活條件,也為全村帶來了信息和資源。四是積極利用黨和國家各類幫扶政策。近年來在上級的關懷下,村兩委和廣大村民積極響應“一事一議”政策和“村村通”工程,修建水泥路9.6公里;修建當家塘30余口,群眾集資自修通組沙石路10余公里,保障了出行通暢。積極響應扶貧開發扶持政策,近年來,在鎮黨委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柏楊村全面落實黨和國家各項政策,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群眾經濟收入逐年提高,90%的群眾都蓋起了樓房,購買了家用電器、太陽能和交通工具,電話和廣播電視實現了戶戶通。2006年新建了村委會,辦公條件有了很大改善。全村積極貫徹落實人口和計劃生育政策,人口數量平穩增長,人口素質不斷提高。如今的柏楊是生機勃勃的新柏楊,人民安居樂業,日子紅紅火火。相信在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村兩委的堅強領導下,柏楊的明天會變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