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目背景
項目區為東流港牧業園所轄東湖、新港、南湖3個農業大隊所有區域。該區域幅員面積24700畝分布有16個自然村莊,村莊實際占用面積983畝,居住579戶2118人,均始建于1958年圍墾初期。村莊內居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差,房屋布局沒有規劃,零散無序,大多為磚瓦結構平房,多數已破舊不堪;生活配套設施落后,主要飲用沒有經過凈化處理的壓井、機井水;沒有有線電視,文化娛樂、醫療衛生設施貧乏;道路條件較差。村莊內居民人均占有耕地2.3畝。農民生產主要以水產養殖和水稻、蔬菜種植為主,種養殖水平和效益一般,年人均農業純收入低于全區平均水平。農戶普遍對自己現有的生產、生活條件不滿意,有改變現狀的愿望。
二、社區規劃
該小區按一次性規劃、分期實施的方式進行建設,小區房屋單棟按照3-4個單元5-6層樓設計,框架結構,建筑面積約14萬平方米。房屋及道路、供水、供電、通訊、幼兒園、活動室、醫療室等配套設施供需占地153畝,形成約5000人居住的新農村。農民新村建設將充分考慮信息化、人性化、生態休閑和環保節能的要求。配備有線電視、寬帶、天然氣、太陽能、生活污水處理等輔助設施和醫療、購物、幼兒教育、休閑活動、文化娛樂等設施。
三、主要做法
1、新農村建設,受益者是農民,充分尊重民意,請群眾做選擇,從規劃到建設,從住宅戶型到外觀顏色等方面農民都參于了討論,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并得到采納。并按群眾代表的修改意見實施。
2、依法依規安置,確保搬遷戶利益,園區結合搬遷村灣實際,制定切實可行,操作性強的搬遷安置方案,盡最大限度使搬遷戶能妥善安置,從根本改善居住環境。
3、移植百步亭社區管理模式,打造農民新村,派遣專人到百步亭社區學習先進管理模式,并成功將物業管理經驗借鑒,并在小區推廣,成立新港苑管理服務中心。同時引進專業物業公司進行管理,形成社區服務中心及物業公司分工協作管理模式。
4、積極推薦富余勞動力到蒙牛、光明等企業工作,農戶搬遷后居住方式改善了,生產勞動方式隨著改變,我們積極有效推薦剩余勞動力進入企業工作,并提供養老、醫療等保障體系。
5、專門建設農具堆放場所,即方便了群眾,也杜絕了亂堆亂放行為的發生。
6、住得起用不起,是很多農民擔心的問題。為了減輕搬遷農民負擔和逐步改變農民生活觀念,我們將對新村居民免收前10年物業管理費,有效減輕農戶經濟壓力。
四、社區亮點
1、農民自發成立社區舞蹈隊,在市、區舞蹈比賽中,獲得區級獎勵2個、市級獎勵1個。
2、結合城管革命,打造宜業、宜居良好環境。
3、積極開展社區文化活動,使社區居民文化生活得以豐富,定期組織科普、計劃生育、綜合治理、城市管理、普法、進社區活動,不管提升居民文化素質,營造和諧社區。
4、積極推進廉政文化進社區活動,設置公開欄五個,提高居民群眾參與監督。
5、社區推行“六位一體”的工作,立足于社區服務、社區衛生、社區黨建、社區治安、社區計生以及社區文明建設六大層面,充分發揮群眾自治組織和各群眾團體的作用,堅持走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的新路子,全方位為轄區居民服務。
我社區自開展省級“宜住村莊”工作以來,社區環境明顯改善,居民文明意識明顯提升,硬件環境符合“宜住村莊”標準;但是離群眾的要求和市的標準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下步著重探索建立長效管理機制,為社區朝著管理有序、服務完善、環境優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際關系和諧的新型現代化社區方向健康發展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