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清江水滋潤著鄂西這片神奇的土地,巍巍武陵山見證著恩施歷史的滄桑。從恩施城區出發沿恩鶴公路東行23公里,便來到了處于清江之畔的“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三岔。三岔鄉東與新塘、沙地交界,南與宣恩萬寨相望,西與舞陽壩毗鄰,北與白楊、崔壩接壤。國土面積259.35平方公里。鄉人民政府駐地三岔口集鎮。
全鄉現轄12個村、1個社區、共65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2萬,農村人口39499人。耕地面積4. 43萬畝,其中旱地3. 84萬畝,水田0.59萬畝。全鄉以農業生產為主,主要種植玉米、洋芋、紅苕、黃豆、水稻等作物,兼種藥材、李子、魔芋、煙葉等,畜牧業生產歷史悠久,生豬飼養量逐年上升。
三岔鄉屬典型的二高山區域,境內山巒起伏,溝壑交錯,地形復雜,風景別致。境內最高海拔1310米,最低海拔369米。屬中緯度亞熱帶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春夏季多雨,冬季少雨較冷,年均氣溫11.5℃,無霜期210天,年均降水量1450mm。
三岔鄉歷史悠久,自商周始就有古代巴人在此繁衍生息。1999年,三岔鄉渾水河渡口附近掘出商周陶窯遺址,并采集到部分繩紋陶片及豆柄,距今已2800年。而且三岔境內還出土了虎鈕鐓于殘片巴式青鐘扁鐘等文物,證明春秋戰國及以后巴人在此活動相當頻繁,且多有祭祀及戰事活動。
三岔首次設鄉建制始于1937年。當年,恩施廢聯保,改設鄉鎮,三岔屬第二東鄉區,三里荒(現汾水村三里坊等地)、和灣(現河灣)屬第一北鄉區。1940年,恩施裁區設鄉廢聯保,三岔單獨設鄉,編制等級為甲級,駐地三岔口,設14保;和灣另設鄉,駐地和灣,編制等級為甲級,設13保;燕子另設鄉,駐地燕子壩,編制等級為乙級,設9保。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1月7日,恩施縣人民政府成立。當月12日,全縣臨時編為6個區,三岔、燕子、和灣鄉屬龍鳳區管轄,1950年增設茅壩區。1953年,全縣對鄉、區、鎮建制重新進行劃分,燕子等地劃入三岔區,全區設水池、燕子、水洞、茴壩、渾水、淹水、陽河、大果、陰坪、山羊、杜果、栗子、王家、石心、馬尾、茅壩、龍潭、燕子溪、三岔鎮等19個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