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關地區是房縣歷朝歷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古代以建城池施政四方,倚城門設關卡查私輯盜,保護一方平安,以街道建店鋪加工貿易,因交易形成集鎮。
城池以內東西南北街道、城門關卡以外東西北關街道形成房縣中心集鎮。
俗稱“城里三關”。
簡稱“城關”。
城關鎮作為政區設置,源于民國年間,國民黨政府實行區、鄉制,明確區、鄉行政區域范圍,加強社會管控,1932年將城關劃為一區,區署設縣城南街,轄城關鎮、北海鄉(三海堰)、高河鄉(高枧)、羊包鄉(白窩)、德化鄉(觀音臺);1940年9月撤銷一區區署,縣政府直轄各鄉鎮,設城關區轄城區15保;1946年改“城關鎮”為“忠孝鎮”。
1949年1月房縣解放,2月建立城關區人民民主政府。
1950年3月將兩河區、五龍、桃園、孫家灣、宋解四村劃入城關區管轄。
8月改城關區為一區;1951年7月改稱城關鎮,轄八條街道。
即:民主街、和平街、建設街、西大街、南大街、東關街、北關街;1958年11月,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建立農村人民公社的決定,改城關鎮為城郊人民公社,轄5條街7個生產大隊28個生產隊;1961年6月復稱城關鎮,設立城關鎮人民委員會,增劃和平街;1975年3月,撤區并社。
將塘溪公社泉水大隊劃入城關鎮;1984年6月設區建鄉,城關鎮轄四個街道辦事處和一個溫泉鄉,將原紅塔公社所轄三海、炳公、白露、聯觀、花寶、曉陽、八里、溫泉和原高枧公社所轄桃園、蓮花,原塘溪公社所轄泉水共15個生產大隊,劃歸城關鎮管轄,下轄四個街道辦事處和溫泉鄉;1987年撤區并鄉,下轄四個街道辦事處和一個管理區;2002年房縣鄉鎮進行機構改革,下轄街辦管理區機構撤銷,鎮直轄村、居。
2003年將城區13個城鎮居民委員會合并為6個社區居民委員會。
2005年將鎮所轄泉水、白路、聯觀、桃園、花寶5個村民委員會改設社區居民委員會。
現城關鎮轄11個社區、7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