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通省館村 | 隸屬:土城鎮 |
區劃代碼:420325103208 | 代碼前6位:420325 |
行政區域:湖北省 | 地理分區:華中地區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代碼:鄂C |
長途區號:0719 | 郵政編碼:442000 |
城鄉分類:村莊 | 分類代碼:220 |
地名由來:
通省館,明清時期屬通往川,陜,豫省的古驛道,各客商曾在此地建立有轉運站,先后建有幽州會館,燕云會館,湖廣會館,川陜會館等,每逢貿易摩擦,各省會館執事人員在此協調。故命名通省館。后將附近村落命名為通省館村。
榮譽排行:
2022年11月,通省館村被確定為2021年度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
基本介紹:
通省館村是湖北省十堰市房縣土城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420325103208,居民身份證號碼前6位為420325。郵政編碼為442000,長途電話區號為0719 ,車牌號碼為鄂C。通省館村與塘埂村、小亭村、馬蹄山村、葛坪河村、大河灣村、穿山堰村、討寺方村、白雞鋪村、堤坪村、黃泥溝村、羊林村、花樓門村、龍坪村、土城村相鄰。
歷史沿革:
唐朝時此地建收會館而得名。
明清時期,設立地方基層組織,建地方保甲鄉,查戶籍教化,催祖賦役。
設通省館聯保,歸五區(兩河口)民團所轄;民國20年(1931年)賀龍率紅三軍來房縣開辟均房蘇區,建立蘇維埃政權,設通省館歸大木區蘇維埃政府馬蹄山鄉轄;1932年民國房縣偽政權復辟,區政府遭破壞;民國24年(1935年)12月全縣撤銷區公所,并成五個區49個聯保。
設通省聯保歸五區(土城)轄;1949年1月全縣解
周邊相關:
通省館村附近有房縣野人谷、房縣神農大峽谷景區、觀音洞旅游區、房縣野人洞、南潭生態文化旅游區、湖北詩經源國家森林公園等旅游景點,有房縣黑木耳、房縣香菇、房縣北柴胡、房縣櫻桃、房縣黃酒、房縣核桃等特產,有房縣火龍、房縣酒文化、房陵鑼鼓歌、尹吉甫民間傳說、房縣薅草鑼鼓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