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漢區境域是古漢口鎮發源地,迄今有500年歷史。
明成化初期,漢江下游改道,在今龜山北麓形成主河道流入長江,將漢陽一分為二,河道之南為漢陽,河道之北為漢口。
江漢境域與今硚口、江岸區合稱漢口,屬漢陽縣管轄;明正德元年(1506),漢口成為湖廣漕糧交兌口岸,漢口鎮逐漸繁榮發展;嘉靖年間,設立漢口巡檢司。
清康熙年間,漢口巡檢司由南岸崇信坊遷到北岸;雍正五年(1727),漢口巡檢司分成仁義、禮智兩個分司,現區境屬禮智分司,分司署設于統一街萬壽巷;兩分司管理漢口居仁、由義和循禮、大智四坊,其中循禮坊在今江漢區境內,其余三坊在今硚口、江岸區內。
兩巡檢分司之上,設漢陽府的派出機構同知署,署衙駐境內四官殿;咸豐十一年(1861),漢口辟為通商口岸,英、俄、德、法、日5個國家先后前來劃定租界,其中含現花樓街道轄從花樓巷江邊“往東8丈起,至甘露寺江邊卡東角止,長250丈、深110丈,合458.3畝”之地;光緒二十五年(1899),湖廣總督張之洞奏準朝廷實行“陽夏分治”,在漢口置夏口廳,其治所駐境內二盛巷,自此江漢境域改屬夏口廳管轄;清宣統元年(1909),夏口廳始劃9個區,其中漢口埠內4個區,鄉間5個區,其中第三區為正街鮑家巷至花樓,現區境大部分在第三區;宣統三年(1911),陽夏保衛戰中,境域被清軍縱火焚燒,江漢路、民生路、六渡橋一帶繁華商業之地化為焦土,市面蕭條、人口銳減。
民國元年,廢府廳制,改夏口廳為夏口縣,境域隸屬夏口縣;民國15年,國民政府廢夏口縣,設漢口市;次年,在境內天元善堂(舊址在今民主街)建漢口市政府大樓,區境仍在第三區;民國二十一年,境域建立保甲區;民國34年,改保甲區為自治區,境內設有新安、三民、云樵、永清4個區公所。
新中國成立后,武漢市人民政府將新安、三民合并為漢口第三區公所,云樵、永清合并為漢口第四區公所;1950年11月,漢口第三區公所、第四區公所大部分合并組建武漢市第三區(江漢區前身),時轄區范圍:北界至京漢鐵路(今京漢大道),南界至襄河及長江沿岸,西界自京漢鐵路雙洞門西側起,向南沿民意四路、自新巷、橫堤街、肖家坊等街巷中心線直抵襄河堤岸,東界從京漢鐵路循禮門起,向南沿江漢路中心線,跨中山大道直抵長江堤岸;1952年7月,武漢市第三區更名為武漢市江漢區,同時撤銷第五區(京廣鐵路以北,萬松園至西馬路一帶),將其所轄解放、循禮和公園3個公安分駐所管轄地段劃入江漢區,區境范圍由此擴展至京漢鐵路以北,此時江漢區下轄25個街道;1955年2月,武漢市撤銷惠濟、福城、東湖3個郊區,并將原惠濟區所轄航空路、萬松園至江漢北路一帶地域劃入江漢區;1956年,武漢市實行“城區帶郊區”體制,將洪山區合作鄉(1960年改建為洪山合作人民公社)劃入江漢區;1964年,將洪山合作人民公社劃出;至1982年,江漢區境面積為11平方公里;1985年1月,武漢市調整行政區劃,將原洪山區的唐家墩、長豐鄉鯇子湖、航側、唐家墩、賀家墩、姑嫂樹5個村及江岸區的西馬街三眼橋一村、三眼橋二村劃歸江漢區。
1993年,由唐家墩劃出復興村、復興一村、復興二村等12個居委會,組建常青街道;1998年11月19日,撤消區政府鄉村辦公室,增設漢興街道,原鄉村辦公室所轄賀家墩、姑嫂樹及唐家墩的京廣鐵路以北區域劃歸漢興街道,鯇子湖及唐家墩的京廣鐵路以南區域劃歸唐家墩街道,航側村劃歸常青街道;11月,民權街與統一街合并成立民權街道;至2020年,江漢區共有13個街道,屬武漢市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