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山集鎮始建于元代,明清時期一度興旺。
1911年民國時成立了馬山鄉公所,駐馬西街,下屬為“聯保甲”組織。
1927年土地革命時期,鄂西特委先后派阮瑞林、阮德齋、陳直甫、高士貴、吳傳珍在馬山秘密發展黨組織,發展了蔡自倫、朱三浩二十多名黨員,建立地方紅軍游擊隊。
他們利用沮漳河、菱角湖湖區聯絡點從事革命活動。
1937年抗日戰爭時期,馬山、菱湖、川店、棗林、萬城為一個黨支部,定名為中共馬山黨支部,支部書記蔡自倫(1943年被鄭家良殺害),1940年由中共江陵西北區委管轄。
1940年前,盤居在川店雙宗祠鄭家良和李埠梅槐橋趙益之各有一支投靠國民黨雜牌土匪隊伍,因馬山是兩匪交界地而時常爭戰,多年來,兵荒匪劫,無惡不作,禍害百姓。
1941年西北區委劃屬襄西臨時區委,1943年變更為中共江(陵)、枝(江)、當(陽)工作委員會領導。
1945年解放戰爭時期,新四軍十三旅長吳林煥同中共襄西中心縣委書記劉真一起率隊打敗頑匪鄭家良,中共襄西軍分區司令員賀炳炎率新四軍三團打敗趙益之,建立中共江陵、枝江、宜都工作委員會,馬山屬江枝宜第一區。
1949年7月荊沙解放,中共地下黨員張美舉長期活動在棗林、楊秀橋、應市、馬山一帶,解放后首任馬山區區長,馬山劃歸江陵縣委領導。
1950年后,清匪反霸、斗地主、分田地、劃成份進行土地改革。
1951年-1957年設立中共馬山區委,下轄16個鄉。
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成立馬山人民公社,轄裁縫、新場、朱場、藤店、川店、雙宗、張場、李場、馬山、雙山、堆金、棗林、王場13個管理區。
1961年4月-1975年又恢復區制,改名為馬山區公所,并持續到1975年10月,管轄馬山、棗林、新場、朱場、裁縫、藤店、川店、雙宗八個公社。
1975年11月撤區建社,又將馬山區改為馬山公社,管轄馬山、裁縫、棗林、雙山四個管理區。
1976年10月把雙山與馬山合并,由此川店、藤店、雙宗劃歸川店公社、新場、朱場劃歸八嶺山鄉。
1984年4月設區建鄉,馬山公社改為馬山區,轄馬山、棗林、裁縫、新場、朱場5個鄉。
1987年10月,撤區建鎮,馬山區改為馬山鎮人民政府,轄馬山、棗林、裁縫3個管理區。
新場、朱場劃歸八嶺山鄉。
2001年撤消馬山、棗林、裁縫3個管理區,22個村已合并為14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
2017年,“合村并組”后為13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