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日鎮位于神農架東部,東徑110°41′至110°52′,北緯31°36′至31°51′,東鄰保康,南接新華、宋洛,北靠紅花朵林場,西連松柏鎮。國土總面積260平方公里,占林區版圖面積的8%,轄區南北延伸22.3公里,東西寬18公里,最高海拔2214.2米,最低海拔434.2米。
現有14個行政村,一個社區,81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534戶11010人,其中農業總戶數2432戶9138人,勞力5191人(男2717人,女2474人),在農業人口中,農林牧漁業2652人,工業167人,建筑業49人,交通業174人,信息業1人,批零貿易業75人,住宿與餐業15人,其它非農行業2058人(外出1749人);非農戶1102戶1872人。
全鎮26個基層黨支部,其中農村黨支部14個、社區黨支部1個、牲豬養殖協會黨支部一個、機關黨支部10個;現有黨員354人,其中農村黨員252人,機關黨員76人,退休黨員26人,女黨員42人,大專以上文化程度47人,35歲以下黨員79人,60歲以上黨員92人。
社區現有常住居民876戶2789人,勞力1763人,常年流入常駐人口107戶298人。社區內企事業單位56戶,個體工商戶146戶,非農戶口在14個村分布126戶476人。
2004年11月進行了鄉鎮綜合配套機構改革,按照綜合配套改革“三定”方案,鎮0機關設“三辦一所”,即:黨政綜合辦公室、經濟發展辦公室、社會事務辦公室和一個事業單位財政所(原經管站合并到財政所),撤銷林區農科所,原農業中心實行企業化運作,廣電中心整體移交林區廣電中心,現有財政供養人員42人,其中行政編制28人,事業編制14人。
二、資源概況
陽日鎮是農業大鎮,自然資源十分豐富,擁有礦產、水電、水產、林特、畜牧、蔬菜、旅游等資源優勢,以及武山湖、豬槽峽、月亮洞、原始臘梅群落等自然景點,省道紅白線、209國道復線貫穿境內。
1、土地資源
陽日鎮土地總面積26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9443畝,其中水田756畝,旱地8687畝(其中水澆地818畝),坪地和緩坡地較多,是林區的糧倉和主要的蔬菜生產基地。
2、山場資源
陽日鎮山場資源較為豐富,有林面積220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84%,廣闊的山林草場為發展藥、菌、茶、生漆等為主的林特產業和畜牧業提供了有利條件。
3、電力資源
境域河流較多,河流水面河灘占5平方公里,鎮域內由陽日110KV變電站供應全鎮用電。現有陽日、娘娘廟、白魚、兩河口、古水、龍溪等小型水電站,年發電量4000萬千瓦時,還有與宜昌網局和襄樊網局聯網的網上電源,4條10KV供電線路網絡貫穿全鎮,實現了村村通電。
4、淡水資源
淡水資源居全區之冠,現有的魚頭河庫區水域面積93公頃,是林區淡水魚養殖基地;已發展網箱養魚1000箱,武山湖庫區水域面積51公頃,是林區野生魚馴養科研基地。
5、礦產資源
境內礦產資源豐富,目前已在武山、大坪、長青、古水、龍溪、南埡等村均探明有儲量豐富的磷礦,已初步實現規模開采,2003年來共引進項目14個,到位資金1.55億元。2006年招商引資協議到位資金6200萬元,比2002年增長173%。整頓規范礦石生產企業7家,建成并投產-爐6臺,礦山企業已成為陽日鎮支柱產業之一,為工業強鎮目標的實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6、旅游資源
陽日旅游資源豐富多彩,獨具特色,尤以臘梅原始林和庫區水上風光為著稱,是林區旅游業的兩個空白資源,自然景點和人文景觀極為壯觀。神農“小三峽”(武山湖)、神農溫泉、龍腑宮、鴛鴦洞、白馬洞、水簾洞、月亮洞、中武當、月亮島、豬槽峽、臘梅原始林等眾多景點星羅棋布,還有凈連寺、武昌廟、三閭書院等人文古跡,自然和人文景觀等旅游資源十分豐富,為發展旅游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7、生態資源
農業資源豐富,農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一條走廊、四大板塊”成效顯著,蔬菜產業已形成拳頭,建有溫室大棚20個,生產大棚83個,高山反季節蔬菜基地正在實施,以藥材為主的多種經營“百花齊放”。
三、社會和經濟發展情況
現有中小學校10所,教職工122人,在校學生1527人,九年義務教育完成率達到94.5%,適齡少年入學率99.8%,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全鎮建有中心衛生院1個,設有2個門診,一個疾病科和一個婦幼保健科,執業醫師6人,執業助理醫師1人,注冊護士3人;農村醫療衛生點15個,2006年,全鎮每千人擁有衛生專業人員2.7人,新建住院部882平方米,每千人擁有衛生機構床位1.043張,有2209戶8437人參加新型合作醫療,分別占農村總戶數和總人口的94%和95%,已享受大病統籌醫療費291人次,電視普及率達到農戶的82%,有線電視用戶947戶。固定電話達到1100部,移動用戶從無到有達到2100戶,農業技術培訓累計2205人次,陽光工程培訓120人次,培育農村科技示范戶47戶;一條走廊、四大板塊、五個專業村的145工程得到加強,科技貢獻率年增長10%。全鎮14個行政村配齊了女計生專干,為計生隊伍注入了新的活力,人口出生率控制在8‰以內。糧食直補逐年足額發放,并全部落實兌現到戶,對農村困難學生實行全免,有經濟能力的村還拿出部分資金,對困難學生進行扶持,對成績拔尖學生進行獎勵,全鎮累計化解村級債務141.5萬元,化債率達71.6%,實行了村帳、村錢站管,領導審批撥付的村級財務管理制度,村務公開面達100%。
2006年全鎮地區生產總值達8000萬元,比2002年增長1.6倍,年均增長38%;三次產業結構由2002年的16:75:9調整到13:76:11;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100萬元,比2005年4360萬元增長85%;財政收入達2111.3萬元,比2005年1713萬元增長23.3%;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826元,比2005年2550元增長10.8%。2006年農林牧漁業增加值達到1062萬元,比2005年的963萬元增長10.2%。糧食產量3075噸,比2005年2713噸增產362噸,增幅13.3%;油料產量72.8噸,比2005年56.9噸增產15.9噸,增幅27.9%;蔬菜產量3498噸,比2005年3488噸增產9噸,增幅0.3%;生豬出欄7857頭,比2005年7208頭增加649頭,增長9%;山羊出欄4560只,比2005年4607減少47只,減少1%;畜禽防疫密度達到98.6 %。
農村經濟穩步發展。產業化進程加快,累計發展以板栗為主的經濟林基地14000畝,以柴胡為主的中藥材基地3100畝,先后建成陽日蔬菜、桃園水產養殖和朝陽畜牧養殖等五大專業村,新建冬暖大棚20個,生產大棚83個,開發了以太陽為中心的高山無公害蔬菜基地。豬、羊、禽飼養量分別比2002年增長39.3%,168%和9.4%,40名農民獲得“綠色證書”。生態移民成績顯著,2003年以來實施生態移民搬遷178戶863人,其中集中安置46戶219人。全鎮絕對貧困人口由2002年的617人,減少到258人,貧困人口溫飽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2006年工業生產總值實現2億元,占全鎮地區生產總值的75%,比2002年增長2.2倍。
打工經濟成為農民增收新亮點。2006年務工農民2803人,總收入1061萬元,分別比2002年增長89.1%,94.3%。
累計退耕還林面積12448.3畝,逐年林業部分驗收合格率99%,2006年秋季經林區退耕辦全面檢查面積保存率達99.7%,綜合合格率98.3%。實施生態移民工程,新增林地1.6萬畝。在原有防火通道37條79公里的基礎上,又新開辟防火通道3條,20多公里,實現連續26年無重大森林火災。
四、基礎設施建設
1、城區建設
2000年以來,隨著陽日鎮經濟的快速增長,城區建設得到較快地發展。一是城鎮規模擴大。逐年發展到現在的2.9平方公里,新建了光明路、建設路、環山路三條主干街道;二是街道建設。陽日鎮0自籌資金, 硬化光明路、建設路、陽日大道、陽武公路城區段道路四條4.04公里,安裝路燈87盞,新鋪設下水道5540米,鋪設步道板8500平方米。三是2004年以來,實施生態移民搬遷,建成了建設路和關口河兩個生態移民小區,共有28戶1063人集中安置小區;城鎮環境明顯改善,全面完成城區亮化,正在向美化邁進。四是城區供水,投資80萬元建設陽日自來水廠,解決了老城區的居民供水;五是新建了陽日鎮社會福利院、農貿市場,并對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基礎設施進行了改造,六是陽日鎮0積極向國家爭取建設陽日鎮垃圾處理場和污水處理場建設項目,該項目現已被列入漢江流域綜合治理項目,正在向國家申報項目之中。
2、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一是高起點、高標準實施村級公路建設。已硬化村級公路4條23.6公里,新修2條17.2公里,延伸到組公路7條34公里,白蓮、陽日等村新建便民橋18座,礦山運輸公路改造升級4條55.5公里,全鎮除大坪、南埡因地勢險要沒有通公路外,其他12個村全部修通了公路。二是以沼氣為主的“五改三建”工程全面推進。2004年來新建沼氣池650口,改廁、改欄、改廚達到1090戶,古水、白蓮、雙建、太陽、南埡、武山等村和移民小區改水568戶2476人;農田水利建設取得進展。全鎮低產田改造620畝,古水、陽日等村新修河堤9處,山洪溝治理8處,新修灌溉渠道5處,總投資165萬元,保護基本農田600多畝。
幾年來,在林區黨委、0的正確領導下,陽日鎮黨委、0按照“一園四區”的戰略目標,全力推進“工業強鎮、農業穩鎮、科技富鎮、和諧興鎮”的林區東部重鎮建設,通過全鎮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全鎮農村經濟發展勢頭強勁,走勢樂觀,成就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