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官府為便于行政管理,將干鎮驛以正街(今晴灘街)為主干,南北向劃分成八段,由西向東依次為武圣街、油榨街、太平街、天泰街、財神街、黃陂街、萬壽街、館驛街。
清代,因文明關(東門)外,從館驛至文昌閣,人戶集聚,店鋪日多,增設一條文明街。
民國初年,干鎮驛屬干驛區干團。
民國二十年推行保甲制,鎮區依“十家一甲,十甲一保”的規定,由西向東編為59、60、61、62、63、64六個保(其中,64保為當時屬干鎮驛的胡家灣、小河),隸屬干驛聯保辦事處。
1943年至1945年,鎮區被調整合并為新1保、新2保、新3保,小河、胡家灣編為新4保,隸屬日偽二河區河北鄉聯保處。
抗戰勝利后,保的范圍再次擴大,由西向東,編為干驛鄉第1、第2兩個大保。
小河編入第3保。
1949年后,廢除保甲制,實行區、鄉(鎮)、村(街)制,干鎮驛成為鄉級鎮,初設3個街道,按1、2、3排列。
1951年干驛鎮升為縣轄鎮,將序號街改為生產街、建設街、民主街。
1953年土改復查后,將民主街的胡家灣與小河劃入運河鄉,將鎮上的3個街調整為2個街。
以魏家巷為界,西為生產街,東為建設街。
1956年農業合作化運動中,鎮上居民按“農歸農、商歸商,一只腳不踏兩只船”的要求,重新排列組合;堅持務農的,進入“高湖農業生產合作社”;務工經商者,則由生產、建設兩個街道居民委員會管理。
1984年2月,干驛鎮再次成為縣轄鎮,原社轄干驛鎮改為街道辦事處,原生產街居委會改為古晴灘居民委員會。
1987年10月,撤區并鄉時,干驛鎮街道辦事處改為古晴灘居民委員會。
2003年,古晴灘居委會易名為古晴灘社區居民委員會。
2014年,隨著鎮區范圍擴大與人口的增多,經上級批準,新設文昌閣社區居委會。
古晴灘社區居委會被一分為二,管轄范圍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