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五峰百溪河國家濕地公園位于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五峰鎮境內,屬武陵山區腹地,是連接湖北后河國家自然保護區與湖南壺瓶山國家自然保護區之間的峽谷溪灘濕地,參照聯合國《關于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中的濕地分類系統,將湖北五峰百溪河國家濕地公園濕地列為天然永久性河流濕地。百溪河發源于后河國家自然保護區天生橋,流入湖南澧水河匯入洞庭湖,在五峰境內河道長30多公里,流域面積160多平方公里,百溪河水質優良,水體環境質量達國家I類水體標準。百溪河國家濕地公園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均降水1765mm。最高海拔2320.3米,最低海拔393.3米,灌木林和喬木林相間其間,呈山地立體氣候特征,高山寒冷,河谷
五峰革命烈士紀念碑位于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五峰鎮東門坡,紀念碑為石材砌筑,高10米,占地面積240平方米,1987年建成,2021年11月進行修繕,由縣烈士紀念設施保護中心管理。1987年,五峰土家族自治縣縣委、縣政府為紀念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和清匪反霸時期,在五峰境內浴血奮戰、獻身革命的烈士,在五峰鎮東門坡修建“五峰革命烈士紀念碑”。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廖漢生題寫碑名,原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院長肖克題寫碑文。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回顧五峰各個革命時期,全縣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自覺走上為民族獨立、自身解放的奮斗征程,歷經千辛萬苦,不怕流血犧牲,前赴后繼,浴血奮戰,數以千計的黨員干部
五峰紅二軍團總指揮部舊址位于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五峰鎮正街 39 號。舊址坐東朝西,磚木結構,穿斗式梁架,內設天井、回廊連通,為懸山頂穿斗結構木質板裝瓦房。占地面積 150.27 平方米,建筑面積171.72 平方米。為了擴大革命根據地,中國工農紅軍第二軍團、紅六軍決定收復漁洋關、資丘以及長陽縣城。2 月 10 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二軍團總指揮部與紅六軍主力從灣譚進駐五峰縣城。軍團總指揮部和軍團政治部設在五峰鎮街杜笑-,賀龍、柳克明隨中國工農紅軍第二軍團總指揮部同住,湯慕禹和紅六軍軍部住對面湯家面館。紅軍第二軍團總指揮部舊址是見證我軍歷史重要的實體記錄載體,保護好該舊址對于研究我黨黨史、軍史、組織史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長樂城墻位于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五峰鎮香東村,清代城墻。長樂城址坐東南朝西北,面積10萬平方米。據《長樂縣志》載:“長樂自雍正十三年改土后,乾隆元年設縣,二年始憑山澗相勢與筑期竣工。周圍六百一十二丈,設三里四分,高一丈五尺八寸。平地二百八丈,山上四百四丈,高九尺八寸。城門有四。東曰曦和,南曰薰風,西曰昭化,北曰鎮安。”城墻及城門均用-青磚和打制青石條砌筑而成。現存西北山嶺城墻和曦和門城臺。城墻殘長200余米,殘高0.5米至2米,寬1.2米至1.5米。羲和門城臺高5米,拱跨3.25米,寬5.64米,內高3.5米。該城墻對研究鄂西地區土司制度和改土歸流、民族融合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紅軍第二軍團總指揮部舊址,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五峰鎮。2018年入選宜昌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
老衙門墓群位于五峰縣五峰鎮水浕司村,年代為明、清。類別為古墓葬。為第二批宜昌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土司城垣遺址位于五峰縣五峰鎮水浕司村,年代為明、清。類別為古遺址。為第二批宜昌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安化橋位于五峰鎮天池河上,建成一百九十八年之時,于1981年11月修繕完工,費時10個月。11月15日,因原橋名系“改土歸流”后取其“安順王道,歸化土民”之意,帶有歧視土家族人民含義,故以天池河縣城河段而名為“城河橋”。此后,縣委、縣政府根據群眾建議,將橋名再改為“宗禹橋”,以此紀念1927年進五峰傳播馬列主義,建立我縣第一個黨組織的中共黨員——在橋頭英勇就義的革命英烈鄧宗禹。但人們習慣上仍將這座橋稱為城河橋。一九九三年十二月一日,宜昌市人民政府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田海壽墓位于五峰五峰鎮水盡司村十七組,2011年入選宜昌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石良司(五峰)茶葉機械廠,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五峰鎮石良司村。2018年入選宜昌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