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關鎮歷史悠久,文明古老。
自西魏大統十六年(550)云夢置以來,這里一直是縣、鎮兩級治所所在地,其中僅南宋紹興七年(1137)移縣治于許洛市,十八年旋復舊治,但城關治所仍未變。
明初湖北州縣定編里甲,云夢縣境劃設3鄉;城關鎮一分為三:東城屬縣東南石羊鄉,西城屬縣西於菟鄉;北城屬縣北感化鄉;清代云夢設3鄉,城關鎮屬中部石羊鄉;1923年屬第一區,區署在縣城關;1937年仍為第一區(縣城),下轄曲陽鎮、武樂鎮、長興鄉、白鶴鄉、洛陽鄉、民生鄉等6個鄉鎮;1944年7月第一區(城關)下轄夢澤坊(曲陽鎮)、永錫鄉(伍姓街)、聯合鄉(太山廟)、洛陽鄉(洛陽河)、武樂鄉(武樂寺)、石羊鄉(八角廟)、漢孝鄉(十里鋪);1947年縣設10個鄉鎮為曲陽鎮(縣城);1949年4月9日,縣城解放,設城關(鎮)區公所;下轄云臺、伍姓、縣河、官渡、珍珠、民主各鄉;1949年8月縣設6區1鎮為城關鎮,轄6個街道;1950年1月,城關鎮改設城關區,將隔蒲區、胡金店區部分地域并入城關區,廢除舊保甲,建立村公所;1951年6月,鎮、區分治,設城關鎮和第六區(城郊區),鎮下轄六個街道;至1953年7月,將街道合并為3個。
1954年10月,撤銷第六區(城郊區)并入城關鎮;1957年2月撤區并鄉,全縣設1鎮16鄉為城關鎮。
1958年9月全縣人民公社化,為“紅旗(城關)人民公社”,下轄原城關鎮、吳鋪鄉、福量鄉、伍姓鄉;1959年1月,更名城關鎮人民公社,生產大隊改為管理區,中隊改為生產隊;1960年4月,城關鎮人民公社分為云臺人民公社和城關鎮人民委員會;1960年8月,云夢、安陸兩縣合并,改稱云夢鎮;1961年12月云夢縣復置,稱云夢縣城關鎮;1962年10月全縣分劃7區1鎮45個公社仍為城關鎮,下轄3個街道;1968年9月,稱城關鎮革命委員會;1975年2月全縣撤區并為13社,稱城關人民公社,下轄十里、曙光、伍姓3個管理區;1979年3月社鎮分治,全縣設1鎮11社,復稱城關鎮;1980年12月27日撤社建鎮,將城關鎮革委會改稱城關鎮人民政府,仍下轄一、二、三個街道居委會和幸福、太平兩個大隊;1981年1月,將從縣河公社分離出的邱聶、黃湖、肖李、白鶴4個大隊成立的縣棉花原種場劃入城關鎮管轄;1984年1月鎮社分開設區建鄉,生產大隊改為村委會,全縣設7區3鎮,城關鎮下轄周田、蔡陳、曙光、陳趙、建新、和平6個村;1987年9月,全縣撤區并3鄉9鎮,為城關鎮,隔蒲區縣河鄉的群力、詹橋、河邊、前湖、辛李、大周、西王7個村劃入,共計下轄19個村委會、3個街道;1990年,鎮設縣河、伍姓兩個管理區;1991年8月又設街道辦事處,轄5個居委會,并將一街改為“白布街”、二街改為“曲陽街”、三街改為云臺街、幸福村改為“夢澤街”太平村改為“泰山街”;2001年11月,撤銷管理區和街道辦事處,于年底相繼成立社區:夢澤街改為幸福社區、泰山街改為太平社區、白布街改為朝陽社區、曲陽街改為曲陽社區、云臺街改為云臺社區;曙光、陳趙、建新、黃湖、肖李、群力、西王7個村委會相繼改為社區居委會;2021年8月,周田村與蔡陳村合并,調整為睡虎地社區;詹橋村與河邊村合并,調整為縣河社區。
優化調整后轄曙光、云臺、幸福、陳趙、建新、朝陽、曲陽、太平、黃湖、肖李、西王、群力、辛李、和平、前湖、睡虎地、縣河17個社區和大周、白合、邱聶3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