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楊村位于胡金店鎮東北部5公里處,東與龔砦、大滕村比鄰,北與兩合村毗連,西與新生村相鄰,南與盛砦村接壤。
康楊村(依取康家灣、楊家灣兩灣首字命名)現轄2個自然灣,10個村民小組。楊家灣原為3個小灣,即掀棚楊(以前做掀棚,屬一種生產農具,故名)為1、9組,楊家棚(以前是開茶館的,故名)為2組,下楊為3、4、5組?导覟常ㄔ导覝,因村旁有流水溝,故名)為5、6、7、8組。楊家灣以楊姓為主,雜居帥、龔、張姓;康家灣以康姓為主,雜居滕姓。1974年在建設新農村時,康楊大隊實-屋調脊,基址選在北起金義路,南抵大滕村界。調脊時原楊家三灣合建在一起,就是現在的楊家灣,做在基址北部,康家灣做在基址南部,整個村落座北朝南,整齊一致,屬磚木結構的平房,南北長約700米,東西長約322米,占地面積約348畝。改革開放后,康楊村的平房都陸續改建成一排排一棟棟的小洋樓,全村樓房林立,鱗次櫛比,造型美觀。2005年,通過村集資,政府補助,硬化了村級主干路和部分縱橫巷道。2009年底完成了村級主干路亮化工程,沿主干路安裝路燈20盞,夜晚燈光通明,如同城市一般。全村現有總人口1500余人,總戶數320多戶,中-員31人,2009年人均收入6000元,是一個富裕的小康村。
康楊村國土面積1.2平方公里,耕地總面積946畝,人均耕地0.63畝,境內地勢平坦,土質肥沃,屬潮砂性土壤結構,盛產棉花、小麥和油菜。境內溝渠縱橫,灌溉優良,農業發達。這主要得益于云安大垸的修建,為夾河地區筑起了一道防洪免災的屏障,同時也得益于60年代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使農田方格化,溝渠網絡化,做到了旱澇保收,為農業的高產穩產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在70年代里,由于不斷改良常規品種,農業連續10年獲得豐收,尤其是1978年農業增產尤為顯著,皮棉單產75公斤,油菜畝產90公斤,糧食單產300公斤。改革開放后,棉花、油菜和小麥都引種優質交雜品種,農業實行跨越式發展,農業生產一年一個新臺階,產量翻了1-2倍,產值翻了兩番。特別是2008年農業收成獲得了有史以來的最高值,皮棉單產150公斤,油菜畝產200公斤,小麥單產500公斤,分別比1978年增產了100%、122%和67%,農業實行了又快又好的發展。為了使農業能持續高效地發展,康楊人打破傳統種植模式,堅持走特色農業之路,以優化種植結構為契機,建成金義路兩旁沿線50畝地膜土豆特色農業生產畈,當年畝產土豆4000公斤,創產值14萬余元,后來隨著土豆價格的不斷上揚,每年產值也節節攀升,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起到了良好帶動和輻射的作用。
康楊村不僅農業又快又好發展,而且企業特別是打工經濟更是繁榮興旺。早在70年代初率先在全鎮第一個村通了電,實現了電燈化。村辦企業也逐漸興旺發達起來,先是辦起了加工廠、窯廠、小賣部,還成立了建筑隊(是縣四建公司的前身),揚連德任隊長,主要在武漢炮校承包建筑工程,年創產值10萬元以上。改革開放后,村辦企業承包個體經營,村把主要精力放在發展打工經濟上,并作為支柱產業重點抓,其具體作法分兩步走:第一步通過實施“勞動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和成立農民工工會,實現剩余勞動力的有序轉移。康楊村屬人多地少,剩余勞動力多,全村外出務工人員達600余人,其中在東北從事建筑業的400多人,到東南沿海務工的200多人,年人均帶回境外收入2萬元以上。第二步鼓勵村能人走自主創業之路。在建筑業上自主創業的有康金旺,他與滕傳明合建了四建公司,資金過1000萬;康運平在沈陽成立了桂花潭建筑公司,資產已是過1000萬;還有康金成在沈陽已成立了建筑工程隊,資產過100萬。在個體經商上自主創業的有楊治凱,早在1981年帶著兒子楊宗山在武漢千家街集貿市場經營糧油生意,后來楊青山、楊柏清、楊海清、帥明江等人也一同經營糧油生意,個個生意紅火,興旺發達。為了把生意做大做強,現已都遷往了白沙洲大市場。他們都是腰纏100萬的大老板。在他們的帶動下,目前村民從事小商小販、飲食服務的人如雨后春筍越來越多,形成了二、三產業一起上,內外一起干的良好態勢,打工經濟已成為村域經濟的繁榮和發展以及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支撐。
村域經濟的發展,為文衛教事業全面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文化事業的建設上竭盡全力。解放后辦識字班、掃盲夜校,85%的村民掃盲脫盲。70年代家家都通了廣播,黨的政策深入人心。改革開放后,村民文化生活水平提升更快,2007年戶戶都接通了有線電視,36個頻道換著看,如今數字電視進農家,100多個頻道看過夠。為了更好地豐富村民業余文化生活,還在空閑地上修建了占地為4畝的農村文化廣場,配有籃球場、乒乓球場和健身運動場,自來水安裝工程也陸續進入農戶,不多時日家家戶戶都會用上干凈衛生的自來水。民生條件的不斷改善,也不斷提升了村民文化素質,陶冶了道德情操,一個文明、善良、淳樸的村風蔚然形成。在衛生事業的建設上不遺余力。為了提高村民健康水平,60年代大隊成立了衛生室,常年配備“赤腳醫生”坐診,90年代由于體制的變更,私人開業接診,1997年下半年在中央政策的指導下,村辦起了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衛生所,由楊艷平、柳想蘭常年坐診。為了改善衛生所服務條件和村辦公環境,新建了一棟集衛生所、村辦公室、圖書室、成人學校于一體的綜合大樓。醫療條件的改善,提高了就診率,近幾年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100%。在教育事業的建設上傾心盡力。解放前學生讀塾學,解放后大隊利用老榨屋辦了一所康楊小學,當時條件非常艱苦,自帶桌椅。為了改善辦學條件,1976年選址在楊家灣前新建了一棟9間2層的教學樓,整個校園占地面積8畝。1985年實現了“一無兩有”,完成了校園八配套建設工程。每年學生的入學率、年鞏固率均達100%,學校年年被評為縣、鎮“普九”先進單位。2005年9月因生源減少,班額不足,在鎮第二輪小學調整布局時撤并四新小學,2007年9月四新小學撤銷,合并到明德中心小學。從此,康楊村適齡兒童都到明德中心小學就讀?禇畲逦瘜θ瞬排囵B歷來非常重視,村規公約明文規定,凡考取大學一名送放電影2場,獎金500元,考取中專一名送放電視1場,獎金300元,到目前為止,村有大專畢業生110人,中專畢業生150人,研究生10余人,是遠近聞名的“秀才村”。
現在的康楊村與解放前比真是“天翻地覆慨而慷”,與改革開放前比,更是舊貌換新顏。如今的康楊人居住條件講樓房,包含質量講營養,穿著時髦講清爽,出門有車講排揚,家用電器講高檔,無線通話講流暢,和諧友愛講風尚,休閑娛樂講健康,村民們小康生活過得比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