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陽在西漢時屬長利縣;東漢建安十六年(211)屬西城郡(今安康北);三國時,改西城郡為魏興郡,設平陽縣,當時景陽隸于平陽縣;西晉時,屬興晉縣;南北朝時屬洧陽縣,隋時屬甲郡,唐為洧陽縣;五代屬洧陽縣,一度隸于前蜀。
宋朝966年并入旬陽縣;元屬旬陽縣,明歸上津鎮,清順治十六年(1659),裁上津縣并入鄖西縣,此后一直隸屬鄖西縣;1947年10月,景陽解放,當時為景陽村,隸屬于上關縣;1949年,上關縣并入鄖西屬第六區;1949至1951年屬夾河區公所管轄;1952年,全縣通過土改復查、民主建政后,改為大、小蘭鄉;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建制,改為燈塔人民公社,轄大蘭、小蘭、蘭灘、茨溝、泥溝、尚坪6個管理區;1959年5月,全縣劃為14個公社,燈塔人民公社改名為景陽人民公社;1961年3月,撤銷大公社,設景陽區,將6個管理區改為6個小公社;1975年4月,“撤區并社”,重設景陽人民公社;1984年5月,實行農村體制改革,撤社并區建鄉,重設景陽區,下轄大蘭、王家、小蘭、茨溝、蘭灘、泥溝6個鄉,31個自然村;1987年9月,深化農村體制改革,撤區設鄉鎮,建立景陽鄉;2001年4月,撤銷泥溝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景陽鄉管轄,景陽鄉由原來所轄21個村增加至39個,同年全縣實行并村并組,又由合并后的39個村減至現在的18個行政村村,114個村民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