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同治版《竹溪縣志》載:明代以社、里為基層行政單位,在明成化年后為竹溪社,清沿襲明制,據92版《竹溪縣志》載:清朝晚年,因戰亂而改制,士人皆踞險結寨而居,為竹溪社西鄉,中華民國初,縣下設區為西四區,1934年,實行保甲制度,為中左保,1941年撤區設鄉鎮為中左鄉,1947年鄉鎮合并,為中和鄉。
1949年解放初為一區,1952年改屬江佳堰區,1954年復改屬為一區;1955年一區改為中峰區;1956年4月撤銷平安區并入中峰區;1958年撤銷區鄉建制,實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中峰區分設紅色衛星人民公社、新建人民公社;期間,下轄青坪、花橋、三合、黑龍、河口、佛臺、左溪7個鄉黨總支和7個鄉政府;1959年將紅色衛星人民公社改為中峰人民公社,1961年調整公社規模,縣下設區,區下設公社,其復名中峰區,1975年撤區并社,擴大公社規模,中峰人民公社分置花橋人民公社,1984年,設區建鄉,將中峰、蔣家堰分設為中峰區、蔣家堰鎮;其中峰區為中峰人民公社和花橋人民公社合并,下轄青坪、三合、佛臺、黑龍、人和、河口、花橋、燒田8個鄉。
1987年,撤區并鄉,中峰區的佛臺、黑龍、河口、三個鄉及三合鄉的小壩、黑溝兩個村劃歸蔣家堰鎮,并改為中峰鎮,中峰鎮地名沿用至今;2001年竹溪縣鄉鎮機構改革,中峰鎮撤銷4個管理區,至2014年,全鎮轄28個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