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市,是湖南湘西昔日的大名鎮,以及其顯赫的水路要津,有“小南京”之雅稱。明清時期因盛產生鐵、木材、朱砂、桐油而聞名于世。五里長街,萬家燈火,商賈往來,舟楫蟻擁,十三省會館,六十四座寺廟,展示了古鎮昔日的繁華與文明。從湖南吉首市瀘溪縣城白沙鎮沿江而上20公里處,便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著名的“四大名鎮”之一——浦市鎮。浦市鎮位于該縣東南部,沅水西岸,與懷化地區辰溪縣隔江相望,全鎮面積238.68平方公里,人口約6萬。該鎮西北山巒重疊,中部丘陵起伏,至沅水河畔才地勢平坦。丘陵、平原各占份五分之二。由于水路交通發達,歷史上浦市商貿、文化就極其繁榮。自明清時期至民國年間,在這不到兩平方公里的古鎮里,修建了三條商貿古街、六座古戲樓、十三省會館
明清時期,隨著浦市商業的發達,各行各業大戶紛紛涌現,最為出名的有吉、李、梅、曾、文、聶、龔、姚、福、蘇、瞿、潘等多家富商,其資產多則百萬兩白銀,少則也是十幾萬兩,他們紛縱用賺來的資金建造毫宅。據考證,浦市僅“三井三廳”(注:當地俗稱“天井屋”)就有124幢之多。李家的宅室占地20余畝,有12井12廳,并有后花園和游泳池(由于歷史變遷,現已蕩然無存)。明末清初,吉、李兩大戶毫宅建設氣派:李氏在浦市下灣單桂巷的巷口處修建的“李氏宗祠”,氣派雄偉;吉姓的“三座半”大院排列在鎮街口的吉家頭,蔚為壯觀。這些古建筑大部分是明清時期修建的,建筑風格整體風格氣勢宏大。青石巖鑿成的門樓,紅石巖雕就的橫匾,顯得格外氣派。室內的天井,既通氣透光又消水消雪
瀘溪縣浦市鎮曾是個繁榮的碼頭,碼頭邊船來船往造就了一時的輝煌,曾有“小南京”之稱。如今繁榮的碼頭景象已不復存在,昔日富庶的家族業已沉寂,然而走進表面看來平平常常的街邊門面,穿過狹窄而灰暗的房門,幽深的大宅卻仍隱約記錄著昔日的繁華。鎮上有名的吉家大院、周家大院等,都是這樣藏于普通街巷后的古老大宅。浦市街道的尺度很親切,街道兩邊一字排開的是古老而幽暗的一層磚木民宅,往往當街的都是可以做些小生意的門面。走過這第一層灰暗而低矮的門面,空間豁然開朗,一棟高聳的大宅門出現在眼前,圍墻與大宅門立面圍合成一塊稍顯狹窄的天井空間,加強了大宅院門的威嚴氣勢。大門由兩扇整塊的上等木料制成,它深沉的色澤與紋理暗示著大宅內部的精美裝飾與家族的百年滄桑。四周高
江西會館又稱萬壽宮,江西人在全國乃至世界各地早期修建的會館或同鄉會都以“萬壽宮”命名,寄以江西同鄉“福壽康寧、子孫發達”之意。明末清初,浦市外來經商的江西人日益增多,所以就集資建造了這座會館,作為江西同鄉辦事歇腳的去處。旅居浦市的江西人如遇到天災-或生意虧本等困境,亦可向會館申請支援。會館沿沅水而建,位置上有地利之便。廳堂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被建造得富麗堂皇,屋頂也做了特殊的處理。雖然已年久失修,但仍然能看出當時的輝煌與繁華。山墻仍然保持原樣,訴說著一百多年的滄桑往事。除被當作議事廳之外,廳堂還作戲臺之用。被譽為“東方藝術的瑰寶”的辰河戲就起源于此。相傳,明末江西弋陽曾氏兄弟棄官避亂,時常哼唱弋陽腔,當地人頗覺新鮮,紛紛學唱,后
高山坪古驛道,位于湖南省瀘溪縣浦市鎮。由湖南省文物局2008年組織的第三次文物普查發現,古驛道長三十余公里,始建于明代洪武和萬歷年間,是朝廷與苗民沖突和苗漢融合的產物。當時朝廷為了加強對苗族地區的控制,驛道應運而生,以利于傳遞信息和運輸軍需物資。清乾隆和嘉慶年間,由于湘西地區爆發了持續十二年之久的苗民起事,驛道的軍事價值對清王朝更顯突出,高山坪古驛道便在此時得以拓展延伸。古驛道中途建有兩個驛站,驛道在瀘溪境內長度約為六十華里。據記載,這條驛道延伸至鳳凰境內。“由高山坪經都歧,越三灣嶺和三層坡,出永興場,馬路口到鳳凰縣城,共一百七十里。另一條山路由浦市上庵四里到巖邊村,五里到螞蝗溪,再五里到白溪頭,十里到達嵐,五里到都用,十里到合水…
灣遺址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瀘溪縣浦市鎮北郊,沅水左岸一處低矮臺地上,在武陵山脈深處。2017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了首次主動性考古發掘。該遺址自新石器時代以來,一直有人類繁衍生息。其中,新石器時代高廟文化遺存最為豐富。瀘溪下灣遺址原名“下庵”,地處沅水中游,隸屬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瀘溪縣浦市鎮印家橋社區,為新石器時代中期高廟文化遺址。遺址位于浦市古鎮北郊,座落在沅水左岸(西側)一處低矮臺地上,屬于云貴高原東北部邊緣低海拔的山間盆地,沅水經遺址東緣往北注入洞庭湖。2018年2月26日,瀘溪下灣遺址入圍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名單。2019年3月,瀘溪下灣遺址入選湖南省第十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桐木垅古墓群地址:瀘溪縣浦市鎮時代:戰國~漢
浦市胡成紅宅位于瀘溪縣浦市鎮太平街社區唐家巷11號,年代為自文物邊界向外延5米。為湘西自治州第五批州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自文物邊界向外延5米。建設控制地帶:自保護范圍向外延10米。
浦市太平宮防火城門位于瀘溪縣浦市鎮十字街社區供銷社1號,年代為自文物邊界向外延5米。為湘西自治州第五批州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自文物邊界向外延5米。建設控制地帶:自保護范圍向外延10米。
浦市張景曼宅位于瀘溪縣浦市鎮太平街社區唐家弄21號,年代為自文物邊界向外延5米。為湘西自治州第五批州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自文物邊界向外延5米。建設控制地帶:自保護范圍向外延10米。
浦市瞿啟貴宅位于瀘溪縣浦市鎮太平街社區煙坊弄33號,年代為自文物邊界向外延5米。為湘西自治州第五批州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自文物邊界向外延5米。建設控制地帶:自保護范圍向外延10米。
浦市羅家海宅位于瀘溪縣浦市鎮太平街社區菜市場6號,年代為自文物邊界向外延5米。為湘西自治州第五批州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自文物邊界向外延5米。建設控制地帶:自保護范圍向外延10米。
浦市吳玉翠宅位于瀘溪縣浦市鎮太平街社區史家巷11號,年代為自文物邊界向外延5米。為湘西自治州第五批州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自文物邊界向外延5米。建設控制地帶:自保護范圍向外延10米。
浦市覺廬(章發旺宅)位于瀘溪縣浦市鎮太平街社區余家巷10號,年代為自文物邊界向外延5米。為湘西自治州第五批州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自文物邊界向外延5米。建設控制地帶:自保護范圍向外延10米。
浦市王記桿秤位于瀘溪縣浦市鎮太平街社區太平街27、28、30號,年代為自文物邊界向外延5米。為湘西自治州第五批州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自文物邊界向外延5米。建設控制地帶:自保護范圍向外延10米。
浦市秦慧虎宅位于瀘溪縣浦市鎮太平街社區唐家弄1號,年代為自文物邊界向外延5米。為湘西自治州第五批州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自文物邊界向外延5米。建設控制地帶:自保護范圍向外延1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