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舟故居位于湘潭市湘潭縣排頭鄉黃荊坪管區星星村。1912年11月11日,周小舟誕生在這里。周小舟,原名懷求。學生時代即接受新思想,積極參加進步運動。1927年初在長沙明德中學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5年在北平師范大學讀書時加入中國共產黨,任中共北平市臨時工作委員會宣傳部長,畢業后調中共中央北方局聯絡部工作。1936年春,為了實現中共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方針和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他4次奉命去南京,不顧個人安危,出色地完成了與國民黨當局進行談判的任務。同年8月赴延安,任毛澤東的秘書。1937年和1938年,他又作為八路軍代表和毛澤東的代表,先后與山西閻錫山、新疆盛世才等國民黨要員談判。1938年8月任冀中區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郭汪璨故居位于湘潭縣排頭鄉排頭村郭家瓦屋,也是當代著名作曲家(郭)石夫的誕生地。郭汪璨,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進士,官陜西鄠縣(今戶縣)知縣,沒有別的俗好,只酷愛詩文,著有《云麓詩草》。郭府滿門文采,尤其是女性備受時人稱羨。他的姑母郭步蘊,女詩人,號稱“女博士”,是郭府詩學之權輿,對其侄女、侄孫女等,毫無保留地傳授她的詩學章法。丈夫邵光耀早亡,依靠母家生活。汪璨的姊妹郭友蘭(夫蘇州鳳丹山)、郭佩蘭(夫本邑生員王德立)等都跟隨步蘊學習,后來都成為了女詩人。汪璨有4女,都是女詩人。其中,郭潤玉,丈夫是兩江總督、文學家李星源,她因夫官累贈至一品夫人。潤玉才思清婉,詩詞往往勝過他丈夫。兒子李杭、媳郭秉慧、女李媚、婿何紹基,都是文學家。何
周敦頤寫就千古名篇《愛蓮說》。周敦頤又叫濂溪。湘潭隱山下,有古祠,名叫濂溪書堂。周圍皆周氏,稱龍山周氏,即周敦頤的后裔!断嫣洱埳街苁衔逍拮遄V》里有《源流引》一文,述說了龍山周氏的來歷:“吾祖世居龍山,派衍衡湘,系出濂溪道元國公嫡派……”譜中詳細記述了周敦頤之后裔遷湘潭龍山(隱山),是從第九派周夢升這一代開始的。周敦頤的后裔來到了湘潭,崇祀自己的先祖濂溪先生,因此隱山便有了濂溪祠即濂溪書堂的建立。濂溪書堂之左為胡文定公祠,之右為慈云寺,如翼之舒然。祠外古木森蔭,蒼翠參天,瞻仰之令人肅然起敬!断嫣洱埳街苁衔逍拮遄V》里有《濂溪先生祠圖》,其門聯為:“道遵孔孟,學啟程朱”。濂溪書堂既是宗祠,也是周氏族人讀書的地方。該書堂位于隱山東南麓,
左宗棠故居即桂在堂,俗稱貴子堂,位于湘潭縣排頭鄉紫山居村,距隱山東麓3公里。是方上望族周系輿與夫人王慈云(1789-1862年)的故居。也是清永綏廳訓導周系蔚、戶部左侍郎周系英(1765-1824年)的故居。桂在堂,滿門文采,男女同輝,僅女詩人就有13位之多,形成湘潭歷史上的第二個女詩人群。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八月,左宗棠(1812—1885年)入贅周系輿家,娶周詒端(1812—1870年)為妻。至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才舉家遷回原籍——湘陰東鄉柳家沖柳莊,左宗棠在桂在堂生活達13年之久。在桂在堂西屋辟一書齋。道光十七年(1837年),左宗棠親為書齋撰聯曰:“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左宗棠在桂在堂得湖湘
隱山八橋(隱水橋、流葉橋、珂里橋、獅龍橋、栗林橋、神仙橋、龍王橋,通箭橋已毀)位于排頭鄉隱山村、獅龍村、辰山村,年代為明、清。2024年3月,被公布為湘潭縣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石家大屋位于湘潭市湘潭縣排頭鄉排頭嶺村,年代為中華民國。類別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為第二批湘潭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