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洪澤縣老子山鎮地處日出斗金的洪澤湖畔,上接江、淮,下連浙、泗諸水,為蘇、豫、魯、皖水上交通咽喉,寧宿高速公路、寧連一級公路臨鎮而過、陸上交通便捷,全鎮8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人口1.5萬,總面積300平方公里,灘涂面積約占90%,2001年國發生產總值9522萬元。
老子山鎮歷史悠久,相傳2500年前,道家巢祖李耳曾在此采藥煉丹,曾救民疾,后人不忘其德行,由此而得名,亦名丹山。
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老子山鎮發揮得天獨厚的水域資源優勢,走水路、發水財、借水“淘金”,形成獨具風格的經濟發展模式,水上捕撈,全鎮現有漁民捕撈戶1200余戶,逐年由河湖捕撈發展到入海捕撈,年捕撈產量逾8000噸;水生種植、科植蘆葦、杞柳、茭白、家菱、芡實等7萬畝,僅蘆葦一項年達100萬捆,菱角、芡實、河藕種植面積2萬多畝;水上動輸,全鎮已有水上運輸戶300余戶,作業航線80余條,年動載噸位達5萬多噸;水產品運銷。300余戶漁民闖市場,從事短長途運輸,年運輸量8000多噸;水產品加工,建成水產品加工廠,冷凍庫5個,個體加工戶發展到近400戶,年產魚網、銀魚干、龍蝦仁、烏魚片、凍蟹黃、凍青蝦等3000噸以上,不僅暢銷國內20多個省市,還通過上海、南京、蘇州、常熟、淮安等外貿口岸打入日本、韓國等東南亞市場。
“六水經濟”的迅猛發展,為該鎮私營個體經濟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建市場、興旅游、搞加工、促水產成為該鎮今后的經濟戰略的重點。目前,已重鋪丹山路,建起老子塑像,續建安淮寺,投資240余萬元興建一座400平方米的小商品市場和占地600平方米的水產品批發市場,擴建一避風港,投入200萬元興建沿湖個體私營鐵、木船加工“工業小區”;進區個體加工戶達40戶。全鎮涌現各類專業大戶900多戶,私營個體經濟已經成為老子山經濟發展的一支主力軍。
老子山逾民群眾業余文化生活內容豐富,一年一屆的漁民風箏藝術節,別具一格的洪澤湖水上漁-動會,文化藝術節和“四月八”地方旅游節,成為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一朵奇葩。
老子山鎮自古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是人文薈萃之鄉,宋末明初大畫家龔開就出生于境內龜山,清代曾出舉人、秀才10余名,僅唐宋時代有韋應物、楊萬里、王安石、蘇軾、蘇轍、秦少游等歷史文化名人游歷于此,留下許多膾灸人口的詩篇。
老子山鎮有名勝古跡40余處,現尚有10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