淥洋湖村位于江都市西北部,人口2300多人,農戶756戶,占地面積10090畝,其中耕地面積3340畝。步入村里,清新的氣息撲面而來,如詩如畫的田園風光映入眼簾,湖清水澈、綠草茵茵、翠竹如海、林木蔥郁……在村企淥洋工具廠的帶動下,淥洋湖村工業經濟不斷壯大,并邁進了反哺農業的新階段,利用本地自然資源發展生態農業,竭力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新農村。
抓住機遇做大做強集體經濟
這里歷史上屬于平原區,后因地質災害,平原地陷成湖泊。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這里的自然條件十分惡劣,草多,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地低,兩天大雨水汪汪,三天不下塵飛揚;土黏,干似砂礓菱殼,潮濕起來像膏藥。面對艱難,淥洋湖人沒有退縮,掄鍬揮鋤,平整荒地,干河挖淤,改造草灘,三年硬是整出3000畝地,基本解決了全村人的吃飯問題。
然而,開辟湖灘僅僅解決了溫飽,村民們時時盤算如何擺脫“窮”字。1981年,當時村里只有一只鐵匠墩子和一架風箱的小鐵匠鋪,由于沒有業務,沉睡多年。現任村黨支部書記張福龍面對僅有的這對家當動起了腦筋,為何不把這鐵匠鋪喚醒,讓它活起來。說干就干,僅憑從當時淥洋信用社貸款的300元辦起了村辦企業——淥洋工具廠。
張福龍帶著綠洋湖人憑著一股韌勁,沒有原材料,騎自行車到邵伯買廢鐵;沒有煤炭,用板車拉回來。為了業務,他第一次闖了關東,走的那一天,帶的是饅頭片子和焦面,一走就是兩個月,受的苦、勞的累真是—言難盡。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跑到了業務,當年實現產值8000元,圓了淥洋湖人辦廠的夢,使淥洋工具廠的爐火越燒越旺。如今,企業的發展一步一個臺階,已擁有700名職工,占地2萬平方米,自有資產1200萬元,是全國十強工具企業之一。
多著聯動打造生態新農村
工業經濟的壯大,使淥洋湖村邁進了工業反哺農業的新階段,在村黨總支的帶領下,充分利用優越的自然資源,多著聯動,打造生態新農村。一是高起點編制規劃。利用邵伯湖旅游風光帶開發延伸的機遇,投入20多萬元,聘請南京農業大學園藝學院專家進行科學規劃,以寬暢的“三縱四橫”道路網絡與扇形圩堤為依托,在充分論證、調研的基礎上,把全區規劃成八大功能區。2000年,其中有2850畝土地面積被批準為“揚州市自然生態保護區”。二是建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2004年,針對農村勞力外出務工多、分散經營的家庭承包土地規模小、效益低的現狀,淥洋湖村在揚州地區率先實行農民土地股份合作,成立了“江都市淥洋湖區農村綜合開發合作社”,共吸納社員l494人,入股土地l877畝,設立股數1494股,分配上采取保底分紅的辦法,當年實現分紅。這一舉措,解決了規模化發展、產業化經營、企業化管理必備的資金、勞力、土地三大難題。三是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發揮優越的自然優勢,加大農業結構調整步伐,栽植成片林2000畝,引入新型種植方式,以林間套種引進的澳大利亞黑麥草,飼養揚州大白鵝,培植含天然色素的花草,禽魚混養,發展鴨鵝養殖600畝,魚、草輪作,發展水面養殖2500畝。以禽魚糞等有機肥料,發展有機大米基地2000畝、綠色果蔬和新品花木基地500畝。四是大力開展綠色農產品加工,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解決農民就業2000人,建立鴨場、鵝場、苗木、漁業、飼料加工等十大基地,聘請專家現場指導,生產的產品全部符合國家標準,并逐步與國際接軌,產品經省質量局檢測,分別獲得有機食品和無公害食品證書,在國家注冊了8個淥洋湖類別商標。大米、蛋品推向市場,效益明顯。如2006年9月下旬,在連云港市舉行的第八屆江蘇農業國際合作洽談會上,淥洋湖蛋品廣受青睞,一天半時間就銷售幾萬只,上海聯華等多家超市紛紛與其洽談合作事宜。
2006年,淥洋湖村炕孵鵝苗200萬只,養禽30萬只,蛋品加工2000萬只,生產稻、麥良種180萬斤,培育經濟林10萬株,工農業總產值可望實現1.25億元,其中農業1500萬元、工業8000萬元,人均純收入可達到8300元。
為民造福建設和諧新農村
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淥洋湖村黨支部一班人又把工作的落腳點放在服務群眾、造福一方百姓上。一是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全村先后投入1500萬元,建成7條水泥路,長25公里,形成“三縱四橫”道路網絡,新建橋梁5座,清淤河道16公里,植樹造林l500畝,修復濕地1000畝,改造電力線路15公里,架設廣播電視線路10公里,鋪設自來水管20公里,實現了道路水泥化、電視有線化、用水自來水化。二是實施惠民工程。全村人人享受合作醫療,形成大病救助機制,解決了因病致貧的問題。村里每人每年從股份合作社中可享受650斤口糧和100元現金分紅,60歲以上老人還享受每年300元的養老補貼,解決了老有所養的問題。村里勞動力和半勞動力全部安排就業,年人均收入6000—1.5萬元,解決了富余勞動力就近就業的問題,實現了共同富裕,使全村農民家家過上和諧美滿的幸福生活。三是加大智力投入,提高科技水平。組建青少年教育基地,培養下一代講文明、樹新風、熱愛自然的情操,做到素質教育從孩子抓起。組織人員去揚大牧醫學院、江都市獸醫站等地學習,克服禽、魚防疫能力不足的困難。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與科研院所內引外聯加強科技人才培訓,克服科技水平不足的困難,提高農民科技種田、養殖、加工的水平。
繪制藍圖謀劃未來新農村
跨越式發展需要跨越式的經營理念。淥洋湖村人民展望未來,豪情滿懷,他們瞄準一個目標:即“十一五”期末,工、農業總產值全村達到5億元,實現人均純收入2萬元,在江都市率先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在繼續做大做強集體工業,實現產值3億元的基礎上,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按照規劃,努力做到“一擴、二增、三引、四建”。一是擴大養殖規模,輻射周邊村鎮,再擴大養禽1000畝,帶動周邊養禽360萬只.建精養魚池l萬畝,從而帶動加工業的大規模發展。二是增建300噸的冷庫和2000平方米的保鮮庫,提高農產品市場的抗風險能力。三是通過吸引外資、民資投入,拓寬籌資渠道,克服經濟快速發展中資金不足的困難;引進新品種,提高產品品質,打造新品牌,發展“揚州鹽水鵝、淥洋麻鴨、保鮮魚頭、魚丸”等為主體的綠色禽、魚農產品,做大做強系列品牌;大力引進人才,提高產品質量和管理水平,培強市場經紀人隊伍,增加抗御疫情的能力。四是修復湖中湖2000畝,建立一個180畝的水上森林區,打造自然景觀;修建50米寬的環形圩堤竹林公路,在整個圩內林間建成環林小路,達到曲徑通幽;建一個100畝的露-場、荷花池和兒童樂園,點綴自然樂趣;建立農家樂垂釣中心500畝和自采自摘果蔬園500畝,讓觀光者體驗農耕文化。
未來的淥洋湖村,將建有一個集產、加、銷,農、工、貿為一體的揚州市最大的農業龍頭企業,成為集體工業、種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生態旅游業、餐飲文化服務業全面協調發展的典范,成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新農村。
參考數據
村莊位置:江都市西北部
村莊面積:7.30平方公里
村莊戶數:750余戶
村莊人口:2340余人
人均年收入:8217元(2006年)
集體積累:160萬元(2006年)
醫保條件:人人享受合作醫療
福利待遇:每人每年發放650斤口糧與100元現金,60歲以上的老人還享受每年300元養老補貼。村里勞動力與半勞動力全部安排就業,年收入均在6000元以上。2006年合作社分紅:每畝169元,合作社給每家發50斤油、每人發600斤稻子、50斤小麥
獲得榮譽:江蘇省百佳生態村、揚州市文明村、揚州市科普文明村、揚州市先進基層黨組織、江都市五好標兵村
聯系方式
村委:0514—86211011
相關企業
淥洋工具廠
周邊景點
林間休閑
運河人家體驗
地點:邵伯鎮淥洋湖村
電話:0514—67838381/6211013
開放時間:白天
參與項目:林間休閑,運河人家體驗
旅游商品:咸鴨蛋,皮蛋,放養雞、鴨、鵝
最佳逗留時間:1天
行車路線:揚州市區—揚溧高速邵伯出口—淥洋湖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