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汪區位于徐州市主城區東北部,地處蘇、魯兩省結合部。2021年全區戶籍人口51.37萬人。全區設5個鎮、5個街道、1個省級工業園區、1個現代農業產業園區,132個村(社區),總面積612.13平方公里。賈汪地區歷史悠久,汴塘、大泉、江莊等地遠在商周之前就有人類定居。清光緒六年(1880年)夏,洪水剝蝕地面,賈汪境內初現煤苗,清光緒八年(1882年),胡恩燮始在賈汪掘井建礦,賈汪因礦成區。中華民國17年(1928年)賈汪建鎮,屬江蘇省銅山縣管轄。1948年11月8日,賈汪解放后,為銅山縣人民政府駐地,賈汪為銅山縣第一區。1952年銅山縣政府遷出,成立徐州市賈汪礦區。此后又經歷徐州市郊區賈汪鎮、徐州市賈汪鎮、徐州市賈汪礦區,直至1965年11月始定為徐州市賈汪區,沿稱至今。其間幾度更迭。1995年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準,賈汪區享有縣級管理職能和權限。
賈汪素有“百年煤城”之稱,2011年被確定為全國第三批資源枯竭城市,聚力推進生態、產業、城市、社會“四個轉型”,轉型發展進入了國家戰略層面。秉承“生態立區、產業強區、旅游旺區、文明興區”發展理念,不斷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實現了由“陳舊礦區”到“現代城區”、由“灰色印象”到“綠色主題”的歷史性巨變。
賈汪交通便利,京杭大運河、不牢河橫貫東西,為水運樞紐;鐵路交通有賈汪至徐州專線,前亭至賈汪專線和夏橋、韓橋、旗山等煤運專線;206國道、310國道縱橫交錯,京福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徐賈快速通道將賈汪納入徐州市半小時經濟圈。賈汪境內名勝古跡頗多,有大泉窯址、朱古山釣臺子、泉旺頭古土墩、焦莊等古文化遺址,有大洞山、馬頭山、柴窩水庫、茱萸寺、潘安湖、督公湖等風景名勝。賈汪地區已經發現的大型古墓葬有10多處,普通漢墓群多處。歷史名人有運河支隊將領胡大毅、巾幗英雄王脈鳳、抗洪英雄周麗平等。
賈汪距徐州觀音國際機場車程40分鐘、徐州高鐵站車程20分鐘,京臺、連霍兩條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并設有出入口,京杭大運河橫貫賈汪東西36公里。“半小時交通圈”建設成效顯著,徐賈快速通道北延、佳運路西延、外環公路賈汪段工程按序時推進,城市軌道S1號線、徐臨高速、徐州東部繞越高速納入全市“十四五”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賈汪與徐州主城區的時空距離進一步拉近。完備發達的“公鐵水空”多式聯運物流體系,為發展高端裝備與智能制造產業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