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南禪寺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江南名剎。舊稱“梁溪豐大剎,首惠山,次南禪”。位于無錫南隅、古運河畔,高高的妙光塔向人昭示,南禪寺就在眼前。據縣志記載:南禪朝梁武帝太清初年(公元547年),歷史悠久,規模宏大、高僧輩出,后人又稱“江南最勝叢林”。南禪寺是一座唐代創建的寺廟,是我國現存寺廟中歷史最久的一處古代建筑物。南禪寺歷經風霜,迭廢迭興,但總體來說,幸運大于不幸。北宋天圣年間重建,宋仁宗賜名“福圣禪院”。“八年以后,宋仁宗又為與南禪寺相對應的北禪寺賜名“壽圣禪院”。同一皇帝,給錫城兩寺院,賜以“福圣”、“壽圣”之名,這是無錫佛教界引以自豪的幸事特別是南禪寺賜福有福,經歷代修復,面目一新。可見那天王殿,殿身輝煌,香火鼎盛;妙光塔,塔
清名橋及沿河建筑位于南門外古運河與伯瀆港交匯處,原名清寧橋,始建于16世紀明萬歷年間(1573-1620)。到了道光年間,改名“清名橋”。后又幾經損毀重建,到上世紀的五十年代,因拓寬南長街,將西堍臺階內縮,改建為南北分堍臺階。清名橋為單孔石拱橋,橋體用花崗巖石構筑,橋欄由塊石鑲嵌組成,用榫卯而不用灰漿連接,橋頂及西堍夾有方形望柱,拱券為縱聯分節并列式結構,共11道。清名橋在海內外已聞名遐邇,它是無錫古運河上最具特色環境的橋梁,“水弄堂”兩邊枕河人家,聽擼聲咿呀,看市肆街坊,是活生生的江南民情風俗的藝術畫廊。歷史上,康熙、乾隆二帝多次經過清名橋南巡;民間藝術家瞎子阿炳(華彥鈞)常在橋堍演奏圓熟大二胡。1986年日本著名作曲家和青年歌唱
妙光塔,又稱南禪寶塔,位于無錫市南門外運河東岸。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塔建設于北宋雍熙年間(984-987),由邑人未承福捐資募建。宋徽宗崇寧三年(1104)賜塔名“妙光”。元明兩代屢有興廢,明正統十四年(1449)重建,即為今塔,后歷經修繕。清咸豐、光緒年間遭火災,僅剩無頂荒塔。1926年無錫實業家榮宗敬、榮德生和唐申伯出資大修,將塔檐、平臺及護欄改建為鋼筋混凝土建筑結構,1980年再次修復,清理出埋藏地下多年的塔基臺座,恢復底層環廊。妙光塔為八角七級樓閣式建筑結構磚塔。塔基臺座直徑十0-五米,塔逐層收分,塔頂六米,共高四十0-三米。其中,環廊進深三米,塔基臺座高一點三米,塔身高三十六米,逐層收小,塔頂六米。塔基為青石雕鑿的須彌座,束
南禪寺步行街是依托古運河及河畔南禪寺、妙光塔三大景觀精心規劃建造的超大型文化市場,是鬧市中心一座文化旅游城。這里,密布著江南名都無錫的歷史文脈,其典軼掌故隨處可見。這里,呈現著粉墻黛瓦舟楫往來的民俗經緯,看前街后河古風依然。這是一座-展文化、收藏文化、園林文化、佛教文化、旅游文化和美食文化之大成的文化城。依托南禪寺、妙光塔、古運河珠聯壁合、人文與歷史相映成輝的魅力,南禪寺文化商城借景興市,先后興辦了風味小吃市場、郵票錢幣市場、花鳥魚蟲市場、古玩市場、書刊市場、工藝旅游品市場。目前,南禪寺文化商城按照如下八大功能拓展市場:(1)古玩字畫片區(2)風味小吃片區(3)花鳥魚蟲片區(4)旅游工藝品片區(5)特色小商品片區(6)錢幣集郵片區(
鼎昌絲廠創建于1929年,由無錫南鄉周新鎮人周舜卿之子周肇甫以60萬銀圓的資金,委托親信錢鳳高全權經辦。在古運河邊的南長街地區購田40畝,創辦了鼎昌絲廠。共有坐繅絲廠512部,職工1280名,年生產絲4501擔。抗戰期間,該廠淪為敵產。解放后,被人民政府依法沒收,改名為國營無錫市第一繅絲廠。1994年無錫市人民政府公布將鼎昌絲廠舊址列為無錫市文物保護單位。
面闊一間,高兩層,青磚清水墻,大門之上雕刻著當年救熄會的標志:一只鋼盔和兩把斧頭。此會購置抬龍,(大木桶中兩個活塞,用人力移動和人力壓水)另有撳龍(鐵結構,帶四輪,用人力提壓活塞吸水,壓水),舊時的南下塘,多為低矮民房及作坊小店,還有一些草棚,多發火警,民國初年,街坊里弄居民合議在南下塘63號建造房屋,設置海寧救熄會。
在南長街清名橋堍,有快“鎮塘庵弄”界石,這就是建于明朝嘉靖(1522-1566)年間,比清名橋還要早建數十年的南長街鎮塘庵所在。此庵原名鎮塘禪院,有震懾塘河泛濫、保一方平安之意,曾占地10畝,東臨運河,南接界涇浜,西沿蓉涇浜,北接鐵匠弄。庵內曾有一定規模,清咸豐年間被太平軍燒毀,清同治理年間恢復重建,大殿前還掛有“乾坤正氣”匾額,為當時的無錫知縣廖綸所書。門墻內側還砌有廖綸批示的“奉憲勒禁”石碑一塊,保存至今。歲月流逝,幾經毀廢,還有遺存房屋屬宗教所有。2003年6月公布為無錫是市文保單位。
耕讀橋位于石子街附近,跨越耕讀河,為花崗石質單孔石拱橋,拱石系縱聯分節并列式結構,橋側有一副內涵豐富、結構獨特的楹聯,東面上聯為:沃壤植桑麻抱布貿絲人利涉,佳名易耕讀高車駟馬客留題;西面下聯為:南里歲豐穰風送稻花香匝地,西溪波瀲滟云沉菰米水如天。該橋是南長區現存的古橋梁之一。2003年6月公布為無錫市文保單位。
胡氏務本堂坐落在定勝橋沿河1號,為面闊三間二進一層樓房后帶一院子。該房面對定勝橋河,原有過街棚。該房前后二進兩間,女兒墻較高,有三截三級馬頭山墻,很有特色,內部結構一般。樓房后有一個大院,兩側為柴間、灶間等偏屋各四間。2003年6月已公布為無錫市文保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