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因寺在浦口區橋林鎮東北的烏龍山下,始建于元代至元元年(1335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橋林鎮古名“石磧橋鎮”,東濱長江,西北部山巒起伏,石磧河橫穿而過,把古鎮分為南北兩部分。昔日,古鎮寺廟林立,其中最為聞名的當以明因寺為首。明因寺原址已改為橋林中學、小學的校址,1997年易地重建。重建后的明因寺占地數十畝,有大雄寶殿、藏經樓、禪堂、羅漢堂等建筑,十分雄偉壯觀。明因寺起初由正建和尚獨力募捐建成,后為當時高僧、烏江縣非渡和尚的閱經寺。繼而有通明法師與江南高僧在此開壇、傳戒、說法.譽滿大江南北。后其徒宋權、宋鏡等感其恩德,遂募捐重建該寺。清咸豐(1851~1861年)年間,明因寺不幸毀于戰火。同治(1862~1874年)年間得以
曹王城子古文化遺址[橋林街道雙橋村檀家組西南150米�周�市文物保護單位]面積約1.9萬平方米,高約7米,文化層厚5米左右。1958年發現。1983年試掘20平方米,考古發掘成果發表在《東南文化》1985年第2期。遺址出土了大量的西周時期夾砂紅陶片,夾砂灰陶片,以及少量的泥質灰陶片,泥質紅陶片,泥質黑陶片和幾何印紋陶片。器形為鬲、甗、盆、豆、缽等,其中鬲多為癟襠。還有青銅小刀,同時發現房基一座。春秋時期遺物有夾砂紅陶片,夾砂灰陶片,少量的泥質灰陶片,泥質紅陶片,泥質黑陶片。幾何印紋硬陶較多。器形為鬲、盆、罐、豆、甗、陶磢、小杯等。屬周文化遺存。1983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被公布為市級文物
蔣城子古文化遺址[橋林街道西街居委會林家小村西南200米�周�市文物保護單位]面積約7000平方米,高約7米,文化層厚4.5米左右。1958年發現。1983年發掘570平方米,考古發掘成果發表在《東南文化》1990年第1、2期。遺存分為西周前期、西周后期、春秋前期、春秋后期至戰國初四個時期。遺物有夾砂紅陶片,泥質黑皮磨光陶片,幾何印紋陶片,紋飾分刻劃、堆貼、拍印三大類,其中拍印紋有幾十種之多。主要器形為鬲、甗、盆、罐、缽、豆。石器有錛、斧、礪石等。銅器有銅錐、刀、戈和鬼臉錢。同時還發現西周后期房屋遺跡和埋在房屋周圍的甕棺。屬周文化遺存。遺址屬典型的臺形土墩,海拔20米,高出周圍地面5~8米,頂部呈不規則形
亦名“騷狗山”。《江浦埤乘》“張籍故居舊在烏江。宋吳龍翰《過烏江張籍故居》:‘昔年此地著書人,詩骨成塵草木深。突兀眼前僧結屋,塔鈴風里替君吟’”“文昌讀書堂舊在烏江東一里”“宋烏江張孝祥《讀書堂舊在烏江,即唐文昌公讀書處。自五代至今,皆世守之。渡江后為史氏之所有》:漫游五車書不讀,豈似一編動過目, 癡兒瀨事蠹魚書,巨富牙鉞塵滿屋。市南水竹一畝宮,平生腹笥史長公,閉戶卻掃得真樂,冥搜萬古窺鴻濛。淹留歲時亦何有,策動此事要持久,吾家文昌讀書處,好在溪山落君手。上方治定登文儒,東觀石渠森寶書,望君起直承明廬,從在海內之名士,須讀人間未見書。”遺址壁立江邊山勢峻峭,約高20、長100、寬60米。
位于橋林辦事處西街后88號,現為橋林派出所辦公和宿舍用房。該民居上、下二層,面闊三間11.2米、進深四間9.16米,高9米(檐高5.3),梁架木結構為穿斗式,硬山頂小瓦屋面,--頭隔扇門。鼓形柱礎(徑32、高17cm),木柱直徑20cm。該民居中西合璧,有較多的西洋建筑元素,典型的是其樓房有二個西式露臺(4×3.73米)。民居大門外有一對石鼓(原來從董氏祠堂搬來),其高1.15米×長1.3×厚0.22米,上面雕有“福、祿、禱、禧”元素符號。近年對該建筑屋面進行大修,外部面貌一新。
小樊城子古文化遺址[橋林街道劉公村西小樊組東北100米·周·區文物保護單位]面積約6000平方米,高約5米,文化層厚4米左右。1982年發現。遺物有夾砂紅陶鬲足、甗足,泥質磨光黑皮陶缽片、幾何印紋陶罐,以及夾砂紅衣黑陶箅子,長條形石錛。屬周文化遺存。1983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公布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平山趙古文化遺址[橋林街道南二村平山趙組50米�周�區文物保護單位]面積約2308平方米,高約4米,文化層厚2.5米左右。1962年發現。出土遺物有夾砂紅陶鬲、甗,幾何印紋陶罐等殘片,有段石錛、石斧等。屬周文化遺存。1983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公布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桿子胡古文化遺址[橋林街道七聯村桿子胡組南300米�周�區文物保護單位]面積約3500平方米,高約4米,文化層厚3米左右。1982年發現。出土遺物有夾砂粗紅陶鬲足、甗足,以及幾何印紋陶等殘片。屬周文化遺存。1983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公布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面積約5400平方米,高約5米,文化層厚3米左右。1984年發現。出土遺物有夾砂紅陶鬲、甗,泥質黑皮陶罐,幾何印紋陶罐、缽殘件以及石鏟等。從遺址的北部可以看出該遺址是個河邊村莊并高出其前方農田,進入村莊就是小余所組隨地可見陶片陶器。該遺址曾被命名為“大余所遺址”,而實際上大余所有地名無遺存,今予以更正。屬周文化遺存。
俗名沈莊城子,面積約1500平方米,高約5米,文化層厚3米左右。1982年發現。出土遺物有夾砂紅陶鬲、甗,幾何印紋陶片等。目前,從遺址西邊可以看見遺址形貌,遺址上有村民房子、墳墓和菜地,邊上還有碾場。屬周文化遺存。
劉公村龜趺位于浦口區橋林街道劉公村金山組碾場,年代為明代。2023年6月,劉公村龜趺被公布為第五批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該遺址位于南京市浦口區橋林街道辦事處百合村小余所組,1983年發現,面積約3000平米,文化層厚約3米。遺址發現有夾砂粗陶鬲、甗、幾何印紋陶罐等。“三普”期間誤認為其上器物是從相鄰小余所古文化遺址而來,故沒有調查。2012年經深入調查認定為東、西周古文化遺址,據市考古隊調查該遺址約4000平米。
位于浦口區橋林街道辦事處南大街、北大街相交處,跨石磧河。據《江浦埤乘》記載:“石磧橋在治南四十里,明嘉靖二十五年修、隆慶二年重建。國朝康熙九年里人侯承動等復建(舊志),乾隆中沈明侯重修并增石欄。咸豐中賊毀。同治五年徐壽復作磚欄、理橋。”可見其清代以前歷年興廢情況。1969年,為了擴大石磧河泄洪能力、拓寬了石磧河,石磧橋因之拆了重建。石磧橋原為三孔石橋,有二個分水墩。新石磧橋長52.8×寬5.5×高8.4米,為一跨單孔石拱橋,在橋西還有4個小分流孔。新石磧橋命名為“衛東橋”。傳說虞姬自刎別楚霸王在石磧橋旁,人們為紀念他們將該橋命之為“失姬(石磧)橋”。
橫路鋪遺址,1982年時殘存面積約300平方米,高約5米,文化層厚6米左右。1962年發現。出土遺物有夾砂紅陶圓錐形鬲足,夾砂紅陶癟襠鬲的口沿襠,泥質磨光黑皮陶罐,黑陶喇叭形豆把,幾何印紋軟、硬陶罐,泥質灰陶圓圈紋陶片等,以及磨制石斧、石錛。屬周文化遺存。
俗名上單城子,面積約2100平方米,高約5米,文化層厚4米左右。1958年發現。出土遺物有夾砂紅陶片、泥質磨光黑皮陶片、幾何印紋陶片,器形為鬲、甗、盆、罐、缽、豆等。目前遺址上居住一戶人家,山頂上是宅地、果樹林、菜地和水塘,遺址東南部修建道路露出文化層。屬周文化遺存。
面積約4225平方米,高約2-3米,文化層厚3米左右。1982年發現。出土遺物有夾砂粗紅陶片、泥質磨光黑皮陶片、幾何印紋陶片,器形為鬲、甗、盆、罐、缽、豆等。目前從遺址外部很難看出遺址的形狀,唯有在遺址所在地大胡組房子空地上發現一些陶器碎片。屬周文化遺存。
此地原名梁香塘。1986年發現,當時面積約800平方米,高約5米,文化層厚4米左右。出土遺物有夾粗砂紅陶繩紋鬲,粗砂紅陶甗,幾何印紋陶片等。屬周文化遺存。目前,從遺址的南邊和東邊均可以看出該遺址所在地是個小高地,但是普查時末在此處找到陶片等器物。需要進一步調查或發掘。
面積約9900平方米,高約4米,文化層厚3米左右。1958年發現。出土遺物有夾砂紅陶鬲、甗,泥質灰陶盤,泥質紅陶罐,幾何印紋軟、硬陶罐、陶拍、石錛等。從北邊的村路上可以明顯臺形遺址形狀,遺址上隨處可見陶片陶器。屬周文化遺存。
面積約2000平方米,高約5米,文化層厚3米左右。1984年發現。出土遺物有夾砂紅陶鬲、甗,黑陶小陶杯,幾何印紋陶片等。因該遺址離平安城組東北400米,文物部門命名為平安城遺址。目前,雨發高效農業示范區進行大規模土地平整開發工作,建立起雨發農莊,原有地形地貌有了巨大變化,平安城遺址既烏龜墩子周圍一圈子挖了河道。屬周文化遺存。
原名七聯水庫遺址,面積約2100平方米,高約5米,文化層厚2米左右。1987年發現,當時采集的遺物有夾砂紅陶鬲、甗,幾何印紋陶片等。目前,該遺址已成為七聯水庫中小島,上面生長雜草。幾十年來地形地貌已和發現之時有較大變化,遺址大小、文化層厚度無法上去進行調查。屬周文化遺存。
俗名樊陳城子,面積約2000平方米,高約5米,文化層厚4米左右。1982年發現。出土遺物有夾砂紅陶鬲、甗,夾砂細紅陶器物流部,幾何印紋軟、硬陶片及蚌鐮。目前,從遺址北部可以看-形遺址面貌,在遺址上民居后可發現陶片等器物。屬周文化遺存。
該遺址位于南京市浦口區橋林街道辦事處百合村小余所組,1984年發現,因遺址疊壓于村莊之下,面積、高度、文化層均沒有深入調查。遺址發現有夾砂粗陶鬲、甗、幾何印紋陶罐等。2013年市考古隊專家確定為東、西周古文化遺址。
面積約3600平方米,高約5米,文化層厚4米左右。1982年發現。出土遺物有夾砂紅陶片、泥質磨光黑皮陶片、幾何印紋陶片,器形為鬲、甗、盆、罐、缽、豆等。從通向尤莊的村路上可以清楚的看見臺型遺址位于大水塘邊,遺址上有許多陶片、陶器。屬周文化遺存。
1982年發現,當時面積約3000平方米,高3.5米,文化層厚3米左右;地面采集遺物有夾砂紅陶鬲、甗,幾何印紋陶片等。目前,從高樓組后面可見遺址高地,但是沒有找到陶片和陶器。遺址北部多年是磚廠已經改變了遺址部分面貌,甚或文化層因此消失。屬周文化遺存。
俗名上陳城子,面積約12500平方米,高約5米,文化層厚4米左右。1987年發現。遺物有夾砂紅陶鬲、甗,泥質黑皮陶罐、缽、豆,泥質灰陶盤,幾何印紋陶罐、缽等。從遺址的南部和西部可以看見遺址一部分臺型形狀,其臺型南部沿著河流仍是遺址一部分,近年新建寧江路改變了其南部地形地貌,遺址上可以找到許多陶片陶器。屬周文化遺存。
昊公塔也名七里塔,因離橋林鎮七里故名。據《江浦埤乘》記載“趙村庵舊在石磧鎮北七里,踞高崗看平湖,前有浮圖獨峙,名‘昊公塔’,一名‘七里塔’。據回憶該塔在今趙業龍家房子及場基上,六角5屋(最初為七層)、直徑2米,第一層有半圓形門進入。毀于“文革”中,磚被搬走,發現地宮,有八卦銅錢、小銅錢和骨灰。昊公塔后原有趙村庵,有正房三間、草屋四間,庵原有民國四年建廟的記載石碑。目前,昊公塔碑被村人豎在路旁,該碑圓首、厚5厘米高約1.2米,原有文字不知所記,現碑文為村民描寫。另外,在童崗組段本寶家后水塘還有從趙村庵運來的石碑2塊,一塊長1.2米、寬0.6米,一塊0.7米、寬0.7米。
俗名錢城子或前城子,1982年時,面積約2500平方米,高約7.5米,文化層厚4米左右。1958年發現。出土遺物有夾砂紅陶鬲、甗,磨光黑皮陶罐、缽、豆,幾何印紋陶罐及泥質紅陶罐等殘片。因在該遺址北部長年采砂,遺址大部分遭到破壞,其北部形成巨大深坑,斷面上可見清晰的文化層,遺址約存300平方米。1983年被公布為縣級、2002年被公布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不再公布為區文物保護單位。屬周文化遺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