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報恩寺碑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調整公布大報恩寺碑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南京中華門外大報恩寺遺址公園位于南京中華門外,北鄰外秦淮河,南接雨花臺,東至1865園區(qū),西至雨花路,整個園區(qū)占地面積約200畝。大報恩寺遺址被國家文物局專家組譽為“規(guī)格最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國古代寺廟遺址”,今天來到園區(qū)可探尋600年前的香水河、香水河橋、永樂碑、宣德碑、御道、明代水工設施、三大殿遺址、畫廊遺址、油庫遺址、義井以及燒制琉璃構件的官窯等,當年大報恩寺的“宮闕規(guī)制”一目了然。地址:南京市秦淮區(qū)雨花路1號類型:古跡寺廟等級:AAAA游玩時間:建議2-3小時電話:025-52009999官方網站:http://www
金陵兵工廠的前身是金陵機器制造局,始創(chuàng)于1865年。晚清時期,金陵機器制造局與同年創(chuàng)辦的上海江南機器制造局、1866年創(chuàng)辦的福州船政局以及1867年創(chuàng)辦的天津機器制造局齊名,是我國19世紀60年代洋務運動期間創(chuàng)辦的四大兵工企業(yè)之一。工廠經歷了晚清、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個歷史時期。金陵機器制造局(今南京晨光機器制造廠的前身)誕生于同治四年(1865)。1865年(同治四年)5月,李鴻章代理兩江總督,移營南京。在南京在聚寶門(今中華門)外掃帚巷東首西天寺的廢墟上興建廠房,籌建金陵制造局,亦稱金陵機器局,簡稱寧局。1866年8月竣工,12月蘇州洋炮局移入,由劉佐禹任總辦,馬格里任督辦。設機器廠、翻砂廠、熟鐵廠和木作廠,制造開花炮彈、抬槍
南京的中華門是我國現(xiàn)存最大的古城堡,為明初都城的正南門,后稱“聚寶門”,1931年改為中華門。明洪武二至八年(公元1369至1375年)在南京建康府城南門的基礎上擴建而成。中華門是南京城垣十三個城門中最大、最雄偉的一個城門。它位于南京城南,是在南唐都城南門的故址上重建的,整個甕城南北長128米,東西寬118.5米,占地面積15168平方米。它的南面有雨花臺作為天然屏障,門前后有兩支秦淮河水橫貫東西,前臨長千橋,后倚鎮(zhèn)淮橋,地勢險要,為城南交通咽喉所在。中華門共建有三道甕城,由四道拱門(券門)貫通,各門均有可以上下啟動的千斤閘和雙扇木門,現(xiàn)閘、門均無存,僅存閘槽和門位遺跡。在第二道拱門至第四道拱門上方建有木結構絞關亭(閘亭,現(xiàn)已無存)
大殿位于整個遺址的中心處,底部設置大型夯土臺基,高出地表6米。臺基分兩次筑成。早期筑成的臺基周邊開挖有寬1.3-1.7米的基槽,基槽內以石條砌護,平面呈“凸”字形。后期在“凸”字形兩側增筑,使臺基兩側使西擴展。早、晚兩期臺基的夯筑方法一致,皆是以一層土、一層碎磚瓦的方式分層夯筑。這種作法與南京明故宮遺址內宮殿地基的夯筑方法完全相同。但是早期夾夯的材料為普通的青磚、青瓦;而后期用料為素燒的琉璃碎片。而且后期加筑的臺基未開挖基槽。臺基分兩次建成的現(xiàn)象說明大殿在建造過程中曾經有過設計調整。此次清理了大殿北半部分(大殿南半部因現(xiàn)代建筑疊壓未能發(fā)掘)。大殿底部以素燒琉璃碎片墊基,并經夯打。基址四周開挖寬約1.2米的基槽。殿內目前共發(fā)現(xiàn)三排五行
大報恩寺碑位于南京市中華門外寶塔根北山門大報恩寺碑包括南面的御制大報恩寺左碑和北面的御制大報恩寺右碑兩座,分別刻制于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和宣德三年(1428年),兩碑原對稱布置于寺內香河橋南北兩側,相距約100米,原碑亭今均已不存。大報恩寺于明永樂年間(1403~1424)建成,規(guī)模宏大,建筑精美,主要建筑有金剛殿、碑亭、大雄寶殿、琉璃塔等。琉璃塔宏偉壯觀,豪華精美。寺、塔均毀于清咸豐年間(1851~1861)。1989年,南京市博物館根據出土的琉璃拱門構件,復原了一座拱門券,外徑高3.55米,內徑寬2.18米。現(xiàn)寺遺跡上留存有一通石碑,通高8.55米,額□□大報恩寺志。另存龜趺一個。
大報恩寺北區(qū)中軸線上的第一座建筑為山門,又稱金剛殿,尚被大體量現(xiàn)代建筑占壓,未能發(fā)掘。山門內的香水河橋是目前中軸線上發(fā)現(xiàn)的第一座建筑。該橋為單跨石拱橋,長12.6、寬7.15、殘高3.4米。橋欄已不存。橋拱全部用弧形石塊以子母口相互咬合的方式構成,內跨徑2.9米,拱高1.9米。拱頂上鋪厚度為15-20厘米的三合土,再鋪設厚度為25-30厘青石板,形成橋面。該橋與其它位于中軸線的明代建筑的方向皆為284°(正北方向)。
甕堂位于南京市秦淮區(qū)中華門外的悅來巷子里,是中國最古老的澡堂,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相傳甕堂興起于明朝初年,當時有5處,是朱元璋為解決20多萬修繕城墻的民工洗澡問題修建的。甕堂內部,頂上兩個蒙古包樣的“甕”拼成“8”字形,“甕”下面是浴池。600多年來,它承載了一輩又一輩人的洗澡回憶。甕堂的身世充滿傳奇色彩。坊間流傳了兩種關于它來歷的說法,一種如上文所述,甕堂是朱元璋造城墻時,為了解決20多萬民工洗澡問題,才建的。明初朱元璋為在南京建都,從全國抽調大量民工來建造城墻。民工們終日勞累,汗?jié)褚律眩荒芟丛瑁瑵M身虱蚤,渾身疥瘡,苦不堪言。朱元璋知道以后,向大臣們征詢良策。軍師劉伯溫建議建造澡堂,民工既可洗澡,又可換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