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第一中學老校門,位于現校門東側,1997年原地原址原樣重建,部分用材仍為原材料,如踏步石是原石,兩側2侏靈霄藤原植。擷秀亭,位于學校西北角,為一處六角飛檐寶頂亭。防空洞,位于操場南道路下,為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所建,寬約12米,長約20 米,保存完好,F存的老辦公樓,位于學校西南角,為木結構二層小樓,磚石結構,石基礎,青磚墻體。樓東西長32.6 米,南北寬10.2 米,高7 米,現為臨時辦公室。徐州第一中學創辦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的云龍書院,在清末“新政”時期,徐州地方政府于光緒二十九年(1903)將云龍書院改辦為新學——徐州中學堂,1906年,創辦了徐州師范學堂,這兩所官立的新式中等學校就是徐州一中的前身。1912年,始
郝鵬舉辦公樓為日偽時期,偽淮海省省長郝鵬舉的居住小樓。1938 年徐州淪陷,華北日偽當局派郝鵬舉為徐州專員,1943 年蘇淮特別行政區擴大為偽淮海省,南京汪偽政權派郝鵬舉擔任省長。當時偽淮海省的省政府即設在徐州的道臺衙門內,郝鵬舉為居住方便,在舊道署東側蓋了一座二層小樓,上有陽臺,三面開窗。室內為日本式布置,墻上有長青攀援植物,F該建筑仍保持原貌,格局未作調整,原門前有兩座石獅子,現被推倒在旁邊的花壇內。郝鵬舉,(1903—1947),河南靈寶人。15歲入馮玉祥西北軍學兵營,經馮玉祥舉薦到蘇聯基輔炮兵學校學習,畢業后在西北軍擔任炮兵團團長。西北軍被蔣介石收編后,郝入陸軍大學學習。1941年4月,汪精衛收編國民黨蘇魯皖游擊副總司令李長
玉廟井始于清代,仍在使用。井臺正方形,長、寬各約4 米。井口長0.67 米,寬0.54米。井身圓形,直徑約0.7 米。
中樞街曹氏宅坐北朝南,平面呈四合院形制。主房為二層樓,部分木地板仍然存在,一層、二層各三間房屋。西廂房亦為二層,樓上樓下各兩間,主體尚存,但屋面、局部墻體被改動。南屋墻體、屋面改動較大,現仍然有人居住。該院建筑較為新穎,雖然布局為四合院式,但有二處房屋為二層小樓,均有石基青磚墻體。
徐州展覽館兩層,平面呈“回”字形,建成于1969年?傉嫉孛娣e16000 平方米,建筑面積5000 平方米,廣場面積8000平方米,館前有寬闊的開放式廣場。徐州展覽館落成后于1970年首次舉辦大型展覽《毛主席在延安》,曾引起巨大反響。三十多年來,共承辦了國內各種省、市級展覽千余次,每年接待觀眾近百萬人。徐州展覽館是中國展覽協會會員館之一,也是江蘇省較大的展覽館。建館三十年來,緊跟時代的發展,利用展覽這一媒介宣傳黨的政策,傳遞各種信息,交流推廣高新科技,促進中外交流等。特別是近幾年來在改革的大潮推動下,經濟建設迅速發展。展覽館在業務上不斷拓寬思路,綜合開發,開展了融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藝術于一體了多種業務。除舉辦各種政治性、藝術性
云龍墓地為一大的封土堆,東西長約50 米、南北寬30 米,高出地表約3 米。封土上有較多的筒瓦、板瓦及陶器碎片。封土為夯筑而成,其為紅土、黃土及夾雜瓦片的灰土相間,與土山漢墓的封土基本相同,應為一大型東漢墓。該封土堆歷來訛傳為西漢安國侯太傅右丞相王陵母親之墓,即“王陵母墓”,曾立碑,建牌坊,文革中被毀,F在封土西有新建牌坊,頂部有亭。
坤維醫院、基督醫院為美籍傳教士葛壁璽(女)創辦,并營建西式二層樓房一幢,1914 年更名為“坤維醫院”。1916 年美國傳教士慕庚楊在徐開辦“博濟醫院”。原存兩醫院病房樓各一幢,為中西合璧式樓房,主體分別為三層,青磚墻體,歇山屋頂,前帶拱形門窗的前廊。1998 年拆除,現存刻有“坤維醫院”“基督醫院”石碑鑲于徐州醫學院附屬醫院急救中心樓上。碑青石質,橫式,寬9厘米,高40厘米,楷書。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美籍傳教士葛馬可之妻葛壁璽在當時西門里武備衙門前的空基地(徐醫附院現址)成立一所專門收治女患者的診所,并為其取名“福音診所”。標志西醫正式傳入徐州。診所最早只有三間病房,同年擴建成西式二層樓房,設病床20張,時稱“女醫院”,
中樞街金家院坐北朝南,為典型四合院形制,由主房、東西廂房、過道房組成。主房平面三間,石基青磚墻、黛瓦,保存較好。券形窗戶,石踏步臺階。西廂房三間與主房建筑相近,亦保存較好。東廂房拆毀嚴重,屋面塌落,過道房此間地基尚存,但墻體和屋面經過改造,面目全非。該院建筑格局尚存,部分房屋保存較好,有一定的建筑價值。
中樞街許氏宅坐北朝南,為典型四合院形制,由主房、左右廂房、過道、配房等組成,共有8座27間房屋。主房明三暗五格局,前有廈檐,左右廂房相對而建,中間原有一圓形門洞,現已不存。過道原有隔扇,現損毀不存。房屋磚石混筑,結構、格局保持完好,石基磚墻體勾縫合密,房屋建造方法為徐州地區流行的“里生外熟”構法,堅固實用美觀。
徐州西門原建于明洪武年間,稱通汴門,明萬歷四十二年重修,稱威遠門,天啟四年黃河決口倒灌州城,西門堙廢,至崇禎元年又經修復,更名為武安門。清康熙七年大地震西門塌毀,于雍正五年再修葺竣工,此時徐州城垣周長已增至20余里。1928年,徐州內城墻被變賣,西門城墻被拆毀,后蕩然無存。2000年為配合城市建設,徐州博物館對西門遺址進行了探掘,西城門由城墻、城門、甕城及石板路面等部分組成。西門城墻局部呈南北向延伸,墻體長58.5米,寬11.5米,內外包磚,中間夯土。城墻磚長48厘米,寬24厘米,厚10厘米。城門以青石砌筑,門道間道路鋪石板。門寬4.4米,恰好與現代的“和平街”寬度相當。西城門主城門在和平街(西門大街)上,朝西。主城門外筑有甕城,甕
基督教禮拜堂及傳教士別墅有禮拜堂和神父樓各1座。禮拜堂坐西向東,前為回廊式四合院,一層磚木結構,東西面闊13米,進深6米,脊高5.5米。青石基礎,青磚砌墻,歇山屋面。東山墻開門,上有帶斗栱的門罩,門上額書“禮拜堂”三字,2001年局部拆除,存東山墻。神父樓位于禮拜堂南側,原有2座,現存1 座,坐西向東,為二層西式樓房,東西長15米,南北寬13 米,青石基礎,青磚墻體,歇山屋面,樓內有木質樓梯及木地板。上世紀初美國傳教士,彭永恩即是當年這座小洋樓里的主人。彭永恩本名弗蘭克?奧古斯塔斯?布朗,1911年被派往徐州,1949年離徐。這處房子是1922年彭永恩與夏洛特在徐州結婚后,教會買下的。1937年“七七事變”,抗日戰爭爆發,美國國務院
占地面積10400平方米,建筑面積3600平方米,觀眾座位1400個。后發展成為綜合性文化娛樂場所。會堂雖然經營項目有所調整,室內裝飾有些變化,但整體結構、布局、外觀仍保存原狀。會堂平面結構呈“工”型,二層,石墻基,青磚砌體,灰瓦覆頂。2014年已被拆除。
黃河護堤由西北向東南穿過徐州市,在市內的流程有7公里。從1194年黃河改道奪泗入淮,到1855年黃河最后一次改道,黃水在徐州城奔馳了600余年。徐州城時受水患,因而歷代都十分重視黃河堤壩的修筑。現市內的一段護河堤平均高出河底平面6米左右,兩岸是石護坡,現存雞咀壩一段石堤,堤頂寬30 米左右,堤邊栽花種樹,設置花壇,成為長達10 余里的黃河帶狀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