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坐落在武進區洛陽鎮的王錚將軍生平事跡陳列室,一尊栩栩如生的雕像映入眼簾。英姿颯爽,目光堅定,我們不禁對這位,被毛主席稱贊是“中國紅色通信的開山鼻祖”的王諍將軍肅然起敬。王諍同志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參加了中央蘇區二、三、四、五次反“圍剿”和二萬五千里長征。在毛主席、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領導下,為我軍通信事業的創立和發展,開拓我軍無線電偵察、電子對抗,開創新聞廣播和郵電事業,發展電子工業和尖端科學技術,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新中國成立后,王諍同志歷任中央軍委通信部部長兼電信工業局局長,郵電部黨組書記、副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兵部主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長,第四機械工業部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總參第四部
虎臣橋位于常州市武進區洛陽鎮西南部虎臣村,南北向跨虎臣河,是一座單孔石拱橋。虎臣橋原屬戴溪鄉虎臣村,1999年11月,戴溪鎮和洛陽鎮合并成立新的洛陽鎮。虎臣橋是洛陽地區有著標志性意義的文化橋梁。虎臣橋始建年代不詳,明嘉靖年間(1522—1566)重建,現存橋梁系民國三十五年(1946)所修建。虎臣橋金山石質,橋長22.6米,寬3米,跨度5.7米,梁底高為7.8米。橋南有15個石階,橋北有18個石階。條石拱圈,條石橋臺,拱圈上方兩側各置一對橋耳,兩側橋額均鑿雕“重建虎臣橋”。無橋欄、望柱、橋聯柱等橋梁輔助和裝飾物。虎臣村薛姓人家保存著《重修虎臣橋碑記》石碑一通,立于民國三十五年(1946)孟夏,武進仲正沈顯敬書,沈仲正是當地的一位教師
王諍故居位于常州市武進區洛陽鎮戴溪天井橋堍錫澄河畔南岸的楊巷村(又稱浜頭上村)。故居原為王諍祖父構置,坐北朝南,前后3進清式農舍院落建筑,由于長期失修,破敗跡象顯露,在各方籌劃下,2007年底,開始對舊屋進行原地翻修,同時在故居西側新建了“王諍紀念館”。2008年9月全部竣工。故居前后共4進;第一進門廳,6楹2間,南面檐下仍置排門;二進廚房,5楹1間;三進客廳,兼起居室,7楹2間;四進為二層小樓,7楹1間。翻修后的故居建筑,基本保持原格局,梁架的構筑,封火墻的砌筑,以及故居大門為木質排門等都保持原來特色,連王諍孩童時期使用過的灶頭,水缸等生活設施都為原物或保持原樣。王諍故居西側緊鄰的是新建“王諍紀念館”,坐落于庭院式的大院內,月洞圓
胡發堅烈士墓位于常州市武進區洛陽鎮談家頭村。墓前樹有紀念碑,正方柱形,正面鐫刻原江蘇省委第一書記江渭清題寫“胡發堅烈士紀念碑”八個蒼勁大字。胡發堅,1906年出生于江西省吉安縣富田鄉陂下村。1927年加入共青團,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參加紅軍游擊隊。胡發堅在贛西南地區戰斗中屢建戰功,歷任班長、排長、連長、營長和團政治委員。1934年10月,紅軍主力開始長征時,調任先遣團紅一軍團一師一團任參謀長,協助團長楊得志指揮戰斗。在長征途中歷盡艱險,身經百戰,幾度負傷。1935年紅軍抵達陜北后,升任紅一軍團一師副參謀長,協助師長陳賡殲滅寧夏軍閥馬鴻逵兩個騎兵團,消滅胡宗南主力。1937年1月,進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1938年2
渡船橋又名竹林橋,位于常州市武進區洛陽鎮東序村村外,南走向橫跨在創新河河面上。據當地村民介紹,創新河原名歧莊河,河面較為寬闊,曾經是當地水上運輸要道,可通行輪船,因此被稱為“渡船橋”。隨著公路運輸的快速發展,水上運輸的地位被取代,歧莊河及渡船橋也逐漸被荒廢。渡船橋是一座三孔平板石橋。橋全長為31米,其中兩邊橋堍長各5.5米,南北孔格長6.5米。橋面與橋墩中間墊隔兩側出頭的厚麻石條,橋墩以切割整齊的大石塊砌成上窄下寬的梯形,以增加橋體的穩固性。原橋面、橋梁均為條形麻石構成,由于年久失修,部分石構件殘損或丟失,對其進行修補時便用紅磚、混凝土代替。近年來由于機動車量的增加,為保護文物安全,保障村民安全通行,現已對橋墩、橋基進行灌漿加固,橋
洛陽戈氏宗祠遺址位于武進區洛陽鎮洛東村戈家頭。宗祠始建于明朝,雍正初年戈楫其子立山公率族人協力復建。宗祠坐北朝南五楹三進加附房。磚木結構硬山帶馬頭墻傳統古建筑。此項目與第五批戈楫墓合并。
洛陽鎮橋西秦氏宅位于常州市武進區洛陽鎮橋西老街114—119號。秦宅座北朝南,為硬山式磚木結構建筑。現存一進二層樓房,面闊六間17米,進深7米,建筑占地面積為119平方米。屋內為青磚鋪地,有木質樓梯可通向二樓。二樓臨街的鏤空菱格木窗保存較好,每開間6扇木窗,一共36扇。一樓門面是木質排門,除117號門面有所變動外,其余的都保存較好。秦宅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民居,既具實用性,又美觀大方。房屋臨街而建,樓下可做店鋪,樓上為自住房。一般開間較大,有利于通風換氣,也便于防潮。房間內結構緊湊,布局靈活。臨街面的二樓墻壁上用褐色木板貼外墻作為裝飾,與一樓木質排門融為一體;與白墻、灰瓦相交映,色調雅素明凈,給人以視覺上的清新享受。洛陽鎮西的老街歷史悠
小塘岸橋位于常州市武進區洛陽鎮陽湖村的小塘岸自然村。陽湖大河從小塘岸村邊流過,河上有石橋,從村名為“小塘岸橋”,南北走向橫跨在陽湖大河之上。小塘岸橋為兩孔平板石橋,橋全長15.8米,寬1.1米。橋面用4塊條石鋪設而成,其中兩塊長5.7米,另兩塊長4.3米。橋墩采用兩塊豎條石作為橋腳,上面有一根橫向條石架在橋腳和橋面之間作為枕石,為典型清代石橋構造。橋堍旁修建房屋,直接改建為水泥路面。小塘岸橋造型簡單,風格質樸,橋體主要結構保存基本完好。小塘岸橋所在洛陽鎮,境內有陽湖河、武進港貫穿而過,風景優美秀麗,人才輩出。宋、明、清三代,共出15名進士。清代著名史學家、詩人趙翼出生在洛陽戴溪,被稱為“千古獨步,史家絕吟”。清代著名造園大師戈裕良出
東河墩遺址位于常州市武進區洛陽鎮談家頭村東北60米處。墩中心高,四周低,外形約成饅頭狀,占地平面約成圓形。墩中心最高處約12米,占地半徑約為25米。墩西、南側有一河道環繞。墩上,在樹木的簇擁下,樹立著“胡發堅烈士紀念碑”。東河墩遺址是1984年武進第二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點,根據當時地表采集的信息,推測該處遺址年代是新石器時代晚期。多年來,老百姓耕種、修路取土及水土流失等原因,使遺址占地面積和高度都不同程度的減少。2012年2月,常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公布其為常州市不可移動文物。
淮海碑位于常州市武進區洛陽鎮文化宮淮海亭內。碑刻于清乾隆三十一年。碑長1.8米,寬0.75米。此碑原為建造秦觀祠時的捐款碑。碑現埋在淮海亭內的北墻里,得到了較好的保護。淮海亭的取名與北宋文學家秦觀有關。秦觀(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虛,別號邗溝居士,學者稱其淮海居士。揚州高郵(今屬江蘇)人。北宋文學家。因淮海亭的前身是秦觀祠,秦觀祠拆毀后建造了此亭,取名淮海亭。1977年,五間三進的秦觀祠拆除,洛陽鎮政府在秦觀祠原址上建造了鎮文化宮,并在院內建造“淮海亭”,專門將宗祠內一塊乾隆三十一年的石碑安放在亭內,并請揚州大學教授秦子卿先生為“淮海亭”題名和撰寫楹聯一對,同時將旁邊一條公路命名為“淮海路”。2012年2月,常州市文物
洛陽鎮革命烈士紀念碑位于胡發堅烈士墓的西側,底座為長方形,紅色瓷磚鋪砌,紀念碑橫置于底座之上,正面紅色較大字體寫著“洛陽鎮革命烈士紀念碑”,下面小字體寫著“洛陽人民具有光榮革命傳統在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中無數革命志士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奮起同內外敵人作斗爭前仆后繼英勇獻身為緬懷先烈激勵后人特立碑以誌紀念 中共洛陽鎮委員會 洛陽鎮人民政府 敬立 公元一九九零年清明”。背面為洛陽鎮烈士英名錄,有“陳金標、姜志偉、談葆文、朱志敬、吳紹元、談深、秦錫初、談煥培、吳登葉、陳林泉、陸振法、陳產榮、吳錫棠、蘇福根、包阿大、錢全慶、陸東生、張全振、周惠林、周志劍、高何祥、陳仁興、蘇文秀、章祥興、陳友慶、吳福清
戈楫墓位于常州市武進區洛陽鎮洛東村戈家頭,為2009 年戈氏后人籌資重修。墓葬為圓形,直徑5米,高1.2米,用青磚砌有一圈護墻,外側哈有半圈環形護墓墻。墓葬正中有一漢白玉石碑,石碑上寫著“先祖十一世于蕃戈公之墓”。戈楫,字于蕃,號志和,清順治十七年(1660)出生于武進洛陽。康熙四十八年(1709)舉進士。據《戈于蕃先生行述》記載,戈楫6 歲在家塾中開蒙讀書,少有才智,能張口成誦,10 歲時做文章便常出驚人之語,文采斐然。因家中貧苦,年紀稍長即半耕半讀,白天在田里勞作,晚上再挑燈苦讀,補貼家用同時不忘進學,寒暑不輟。后娶妻費氏,夫妻二人舉案齊眉,白日里一人在田間耕田、一人在家中操持,晚間則一人讀書、一人紡紗,讀書聲與紡車聲相伴相和,
骨成墩位于常州市武進區洛陽鎮虞橋行政村章家頭村,為一橢圓形土墩。東西長約80米,南北寬約70米,高約7米。土墩中央樹有一水泥質紀念碑,為當地政府1990年修建。水泥碑坐北朝南,正面鐫刻“骨成墩紀念碑“四個大字,背面詳細記載了1275年元軍攻打常州時,常州軍民英勇抵抗的事跡。宋末德祐元年、元至元十二年(1275),元右丞相伯顏親率大軍進攻常州,常州被圍,南宋常州太守姚訔派人奔赴平江(今蘇州)求救,駐守平江的文天祥即派贛軍尹玉、麻士龍各率3000人,此外還有廣將朱華、淮將張全各率2000人星夜赴援常州,援軍于常州城東陳墅一帶與元兵遭遇。援軍初戰大捷后,駐軍于虞橋附近,并以大土墩作為指揮作戰的中軍營盤地(司令部)。后伯顏親率數萬大軍來攻,
節孝牌坊位于常州市武進區洛陽鎮戴溪管城村西家頭,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為表彰太學生顧士貞之妻楊氏而建。顧士貞英年早逝,當地傳說楊氏也是聘而未嫁,但守寡至終老,后人感其守節志堅,遂立節孝牌坊以作紀念。牌坊坐北朝南,原為四柱三間石質建筑,兩側門樓在“文革-”“破四舊”中被毀,僅留下中部明間,頂高5米。明間上層建有正樓,樓頂兩面用馬頭墻支架,中部匾額正反兩面皆陰刻楷書“節孝”二字,匾額下的橫梁上浮雕卷草等紋飾。二立柱間有兩層額枋及二道文字匾,文字大部分已模糊不清,下文字匾可辨陰刻楷書“旌表太學生顧士貞妻楊氏之坊”。正面上額枋浮雕雙龍戲珠紋,下額枋浮雕雙獅滾繡球紋,背面上額枋浮雕雙鳳朝陽,下額枋浮雕海水神獸紋。“貞節牌坊”通常是皇帝用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