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區位于“中國清水大閘蟹之鄉”陽澄湖鎮,園區東接昆山、南靠陽澄湖、北通常熟、西至蘇嘉杭高速公路,總體規劃建設面積60000畝,計劃總投資約40億元,是陽澄湖鎮作為蘇州市23個城鄉一體化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工作先導區之一的重要板塊,是蘇州市“百萬畝現代農業規模化示范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園區先后被批準為“江蘇省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蘇州市十佳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并被相城區委、區政府列入重點建設項目之一。2009年,園區已完成一期5000畝建設,形成了高效生態漁業區、農耕體驗區、休閑垂釣區和農業科技研發區“四大功能區”;2010年,園區已完成二期10000畝建設,形成了名特優水產品種質繁育基地、工廠化養殖基地、陽澄湖大閘蟹良種繁殖與生產基
陽澄湖地區抗日斗爭史跡陳列館位于蘇州市相城區陽澄湖鎮消涇村。1995年,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中共吳縣市委籌建陽澄湖地區抗日斗爭史跡陳列館。陳列館利用抗戰時期中共蘇州縣委交通聯絡站暨江抗駐消涇辦事處舊址改建,總面積124平方米,建筑面積83平方米。陳列館通過前言、鐵蹄躪水鄉、蘆塘播火種、陽澄烽火燃、保衛根據地、深切的懷念及革命舊址復原說明等七個部分,展出歷史照片116幅、資料42件、圖表7幅、實物68件,歷史、真實地反映抗日戰爭期間陽澄湖地區軍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與日本侵略者、汪偽漢奸及以胡肇漢為代表的反動頑固勢力進行不屈不撓斗爭的歷程,是宣傳相城區革命斗爭歷史、緬懷革命先烈、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陣地
寺內橫梁、內頂雕花精美,彰顯皇家風范,是長三角地區唯一集北派建筑風格的寺廟。位于蘇州市相城區陽澄湖鎮埝浜村,東鄰陽澄湖,并有官涇江流經寺后,寺院三面環水,寺內長廊水榭,風景秀美,河巷縱橫、岸柳成行,綠樹成蔭,風景優美宜人,是長三角地區唯一集北派建筑風格的寺廟。寺院始建于唐朝中葉時期,原名為積善庵,當時香火興旺,香客遍布于江南各地,清乾隆年間,此庵改名“王路庵”,意思是此處有王官、貴族曾停留過,故至今還有官涇橋,官涇河之名。后相傳清雍正皇帝下江南尋父,曾在此留宿一夜,故改名“皇羅庵”。皇羅禪院是蘇州著名的佛教勝地,也是蘇州佛教協會所在地,有悠久而古老的文化歷史,是理想的宗教活動場所和旅游觀光休閑地。
陸士龍祠堂位于相城區陽澄湖鎮湘城老街人民街,年代為民國。2019年8月23日,陸士龍祠堂被公布為蘇州市第八批文物保護單位。
湘城糧倉在湘城鎮觀橋頭的糧庫南棧,1951年改建靈應觀為糧庫,稱為陽城區庫。當年,靈應觀糧庫稱為“南棧”,改建的妙智庵庫稱為“北棧”,鷂鷹溇庫稱為“新棧”,三大糧倉共占地面積28293平方米,其中曬場5片,計13845平方米,倉房23只,總儲量可達982萬公斤。1955年始,歸并陽城區糧管所(庫)。1958年8月,湘城設立糧食管理所,統轄糧庫管理工作。上世紀70年代末,糧庫新建起磚圓糧囤,每座儲糧10余萬公斤,現存三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