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遇春墓在南京太平門外鐘山第三峰下白馬村。常遇春,字伯仁,濠州懷遠(今安徽懷遠)人,明代開國功臣。死后追封開平王,謚忠武。墓前原有石刻規制較大,與徐達墓前的規制相近,今已殘缺不全,F僅存石望柱一,高2.8米,呈八面形;石馬二,高1.9米,旁有馬官,其中一馬官頭已殘,馬鞍四周有纏枝花飾帶,中間海棠形曲線圍成的圖案中,鐫刻有精美的云龍紋樣,十分精細;石羊二,高1.05米;石虎二,高1.25米;武將二,高2.5米;墓碑一,系清同治十年(1871)二月所立,上刻“明故世祖開平王遇春常公之墓”,系十六世至十九世裔孫所立。墓冢曾修繕二次,現墓堆四周用塊石壘筑,直徑9.5米,高2.4米。墓邊有柱礎數只,當為享堂遺物。1988年夏,為建造城東干道,
吳良,安徽定遠人,原名國興,朱元璋賜名良。他隨朱元璋起兵于濠梁,最初為帳下先鋒,洪武三年封江陰侯。朱元璋與陳友諒在江、楚爭雄,命吳良鎮守江陰,使盤踞在蘇州的張士誠不敢乘虛侵犯金陵,從而保證了朱元璋對陳友涼戰爭的勝利。朱元璋稱贊他:“吳院判保障一方,我無東顧憂,功甚大,車馬珠玉不足旌其勞!焙髞,他又率兵到廣西平蠻,屢建戰功。洪武十四年病死,追封為江國公。吳良、吳楨是兄弟二人,都是明朝的開國功臣,兩墓相距很近。吳良墓在北,墓室已在1965年被清理過,現地面上尚有翁仲、石虎、石羊各一對,龜趺座一只。
板倉墓地位于玄武區鎖金村街道紫鑫城社區玄武綠化所,年代為明。板倉墓地為不可移動文物。
吳楨是吳良的弟弟,原名國寶,朱元璋賜名禎,曾與吳良一起守江陰,敗張士誠,討方國珍,擒陳友諒,戰功卓著,被封為“靖國公”。因他曾奉旨率舟出海,追搏倭寇,獲其兵船,獻俘京師,此后,常往來海上巡弋,總理軍務數年,所以洪武十二年他病死后,被迫封為“海國公”。吳良和吳楨在雞籠山功臣廟中排列第十五、十六位。吳良、吳楨墓都在鐘山北麓現南京電影機械廠內,相距很近。吳楨墓在南,地面尚有石馬、石羊、石虎、翁仲各一對,墓室也已在1983年被清理過。吳氏兄弟墓前石刻比較完整,鏤刻精細,神態逼真,有較高的藝術價值,為明初石刻藝術精品之一。
民國軍事防御設施。玄武區鎖金村上山的道路旁。民國時期,民國政府為了對首都進行軍事防御,在紫金山各路口建有眾多碉堡,現多保存完好。
板倉二號失考墓位于玄武區鎖金村街道紫鑫城社區玄武綠化所,年代為明代。2023年6月,板倉二號失考墓被公布為第五批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鎖金村遺址,位于南京市北郊太平門外2公里鎖金村的西北端。遺址是一個直徑約100米的圓形土墩,面積7000平方米。1956年與1957年南京博物院進行兩次發掘,發掘面積544平方米,文化層厚1.43米不等,基本以湖熟文化晚期遺存為主。普遍發現有燒灶和紅燒土居住面殘跡,并發現有獸骨及煙熏痕跡。陶器以泥質紅陶為主,灰陶和黑陶次之,并有少量幾何印紋硬陶,飾有繩紋、方格紋、弦紋等。出土的遺物有石斧、石錛、石刀、石鐮、陶豆、陶盆、陶缽、模型陶器、陶墊、陶拍、陶紡輪、銅箭頭、銅刀等。陶器多大型的平底器和帶把手的陶鬲,以及多量的陶紡輪,石器以刀、鐮、鏃、矛較為突出。墓葬都壓在灰土層下面,小孩則埋葬在居住面下的長方形小坑內,已有一定的埋葬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