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衣冠冢及岳霖墓,在宜興市周鐵鎮彭干村庵前自然村。1985年1月宜興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岳飛(1103—1142),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湯陰)人,出身佃農,南宋抗金名將。建炎間任清遠軍節度使,任內力主抗金,屢立戰功。南宋紹興十二年以“莫須有”罪名冤死獄中。紹興三十二年平反,追謚“武穆”,寧宗時被追封為鄂王。據史料記載,宋建炎年間,岳飛曾多次駐軍宜興,抗擊金兵,剿平湖盜,深受地方百姓的愛戴。在岳飛、韓世忠等主戰派抗金將領多年的艱苦奮戰下,抗金戰爭取得了重大勝利,收復了被金軍侵占的大片土地。正當岳飛等準備整飭軍隊,奮起反擊,直搗金巢之際,以宋高宗趙構為首的投降派既擔心將領功大勢重,難以統制,又擔心宋欽宗趙桓回來后自己
萬園橋,又稱王茂公橋,在宜興市周鐵鎮王茂村福勝禪寺(又稱東岳廟)旁。萬園橋相傳始建于三國赤烏年間,現橋為清晚期重建。萬園橋為單孔石拱橋,東西向(西偏南11°),東側有石階20級,西側為18級,花崗石疊砌,有護欄。橋長20.50米,橋面長2.83米,中寬3.50米,堍寬4.38米。橋孔凈跨5.70米,矢高3.40米。西坡長9.50米,坡度17°。東坡長8.50米,東側上枕石長4.30米,下枕石長4.80米,平堍長2.70米,平堍下寬4.40米。中間兩枕石內間距4.10米,外間距4.70米。兩側兩枕石內間距7.30米,外間距8.20米。橋孔兩側均刻有陽文橋聯,南側為:“百里超朝吸銅峰秀氣,千秋永固回震澤狂瀾”。北側為:“籍眾姓交輸功垂奕
洋溪橋,位于宜興市周鐵鎮洋溪村中。2009年5月,宜興市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洋溪橋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春正月,單孔石拱橋,南北向(南偏西20°),花崗石質地。橋通長12.20米,橋面長1.97米,寬2.58米。南坡長4.65米,堍寬2.90米,坡度16°,臺階7級。北坡長4.70米,堍寬2.90米,坡度14°,臺階7級,趟石寬0.40米。南側枕石長2.90米,寬0.25米;北側枕石長3.10米,寬0.35米。枕石內間距4.20米,外間距4.90米。凈跨4米,矢高2.70米,橋底面到水面高度3.20米。券石厚0.20米,花券厚0.10米。橋銘:重建洋溪橋,道光十五年春正月。橋銘石長1.97米,寬0.47米,厚0
武昌橋,位于宜興市周鐵鎮彭干村宋莊自然村。2009年5月,宜興市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武昌橋建于清代,石拱橋,俗稱王公橋,南北向,花崗石、青石混砌,其中橋面為花崗石、橋身為青石。橋面長1.50米,寬2.90米。橋板長1.50米,寬0.42米,厚0.20米。北坡長5.35米,坡度9°,臺階8級,下堍寬3米。南坡長4.90米,坡度9°,臺階11級,下堍寬2.85米,趟石寬0.40米。北側枕石長3.45米,寬0.30米,厚0.30米。枕石內間距2.65米,外間距3.35米。凈跨3米,矢高2.60米,橋底面到水面高度2.90米。券石厚0.28米,花券厚0.10米。橋銘:武昌橋。橋銘石長1.50米,寬0.42米,厚0.20米。
青龍橋,位于宜興市周鐵鎮彭干村宋莊自然村東(宋莊村與侯宅村之間)。2009年5月,宜興市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青龍橋建于清代,俗稱東武昌橋,單孔石拱橋,東西向(東偏北20°),花崗石質地。橋通長16.10米,橋面長1.70米,中寬2.75米。凈跨4.10米,矢高2.85米,橋底面到水面高度3.10米。東坡長5.50米,堍寬3.10米,坡度14°,臺階14級。西坡長6.10米,堍寬3.10米,坡度15°,臺階14級。西枕石長3.45米,寬0.40米,厚0.25米,間距4.10米。券石厚0.25米,花券厚0.10米。橋銘:重建青龍橋。橋銘石長1.70米,寬0.55米,厚0.25米。
沙彥楷故居,位于周鐵鎮大園里45號。2009年5月,宜興市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沙彥楷(1875~1970),字武曾,又作伯躬,晚年更名客(眘),宜興市周鐵橋人,回族。中國現代法學家、社會活動家。主要著作有:研究水利的專論《三江四考》、《南江入太湖故道考》,文史研究著作:《陶淵明集注補證》、《洪亮吉傳》、《雜憶曹錕賄選》,還有書法篆刻著述《遲翁論書》10篇、《霜鳴金石考跋》等。沙彥楷故居,建于民國年間,建筑面朝正南,四開間兩進兩層樓,西面為穿弄,面闊四間13.40米。一進進深七架,第二進面寬13.40米,進深六架7.20米。一進前有水井一口。現建筑保存基本完好。
周鐵城隍廟,位于周鐵鎮北街城隍廟。2009年5月,宜興市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周鐵城隍廟,西靠橫塘河,東臨北街,建筑朝南(南偏西15°),建于清代,共兩進。一進建筑面闊3間10.70米,進深13.30米。一進前院內有千年銀杏樹一棵。二進為二層樓房,進深7.40米,廊檐有精美的花雕。一、二進之間天井進深4.50米。建筑總體較為完整。一進建筑內有古碑兩方。西面碑名:重修城隍廟碑。落款:道光二十八年歲次戊申孟夏。碑通高2米,寬0.86米,碑座寬1米。東面碑文模糊難辨,碑通高1.84米,寬0.70米。落款:乾隆戊辰年。
孫氏節孝坊,在宜興市周鐵鎮夏澤村。1983年6月宜興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孫氏節孝坊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為四柱三間五樓結構,花崗石、青石混砌。通高約6.60米,寬5.60米。坊上端橫額上刻“節孝坊”三字。兩側豎柱上刻“代夫君而供職節孝兼優,教猶子以承家慈嚴并用。”其下方橫枋上正背均刻“旌表故儒士尹東郊妻孫氏之坊”等文字。次間橫坊上正面刻“清節流芳,松筠媲翠”,背面刻“社歐遺范,慈周眾嗣”等文字。坊上還裝飾有雙獅繡球、雙龍戲珠、武士、鳳、鶴、牛、馬、蓮花、方勝等浮雕圖案。
中陽橋,在宜興市周鐵鎮王茂村中陽自然村。1996年11月宜興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中陽橋建于民國十年(1921),為三孔石梁橋,南北向,南側有石階10級,北側為11級,花崗石疊砌。橋長22.84米,中寬2.15米。中孔凈跨6.15米,次孔凈跨3.90米。橋中孔兩側立柱上刻楷書陽文橋聯,東側聯語為:“南鎮蒼嵐湯池鎖石,東臨青府孔道迎儺”。西側為:“中峙長流千秋鞏固,陽開泰運萬派朝宗”。橋南堍立民國十年《新建中陽橋碑記》一方,由里人許中杰撰并書,碑高1.38米,寬0.76米。
路氏節孝坊,位于周鐵鎮徐瀆村。2009年5月,宜興市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路氏節孝坊,立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為青石質地。殘高3.50米,寬2.96米,方位朝西(西偏北17°)。牌坊上端橫額上刻有“旌表儒士蔣定九妻路氏之坊”、“大清乾隆五十三年”等字樣,并有雙龍戲珠、雙獅繡球等石雕紋飾。兩側柱上有對聯:撫遺孤于百日,紹先勤于千秋。現牌坊上層已殘缺,周圍有石構件散落。
周氏節孝坊,在宜興市周鐵鎮中新村北準自然村。1996年11月宜興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周氏節孝坊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為表彰儒士歐文郁妻周氏節孝雙全而立。單間兩柱三樓結構,花崗石疊砌,部分橫枋用青石。坊上端正中題“圣旨”兩字,下額枋上陰刻“貞節”兩字,橫枋上浮雕鳳、麒麟、雙龍戲珠、雙獅繡球等紋飾。通面闊2.97米,高5.90米。朝西南,西偏南40°。
瞿氏節孝坊,在宜興市周鐵鎮水母村后塘自然村。1996年11月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瞿氏節孝坊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558),為旌表儒士胡國泰之妻瞿氏節孝雙全而立。單間雙柱三樓結構,花崗石、青石混砌。額枋上刻有“恩榮”、“貞節”、“節孝流芳”、“天恩旌表”等文字及雙獅繡球、雙龍戲珠、文官、方勝、卷草等圖案。通面闊3.18米,高5.68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