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 江蘇省 > 蘇州市 > 張家港市 > 經濟開發區(楊舍鎮) > 雙橋村

江蘇省蘇州市張家港市經濟開發區(楊舍鎮)雙橋村概況

[移動版]

雙橋村位于樂余鎮區北部,常通港以北,距鎮區約2.5公里。東臨紅星村,南至常通港,西與三干河為界,北與閘西村接壤,村名襲雙橋集鎮名。

歷史由來

雙橋村名稱的來歷與橋有關,因朝東港上東、西面各有一座而得名,雙橋村的歷史久遠,可追溯到清朝光緒年間,當時是南通縣管轄時期,在常通港以北一帶最早形成的行政村。境內生生莊、大生莊、中圩圍建于清光緒30年(1904年),合盛圩圍建于光緒34年(1908年),五人合圍取名“合盛”。清宣統元年(1909年)圍施小圩。民國元年(1912年)圍園和圩,翌年圍小園和圩,再二年圍乾申圩,現1、15村民小組地處生生莊,2、4、5、16村民小組地處合省圩,6、7、8、9、10村民小組地處本和莊,3組為濟生頭圩,18組為施小圩,11、12組地處園和莊,13組為乾申圩,14組為小乾申圩,17組為小園和圩,8組為大生莊,9組為中圩。全境屬劉海沙延伸沙灘積漲而成,圍圩最多。

解放前屬南通縣劉海沙區雙橋鄉,解放后土改時歸屬常熟縣雙橋鄉范圍,高級社時為樂余鄉十七公社。1958年曾為東沙洲公社樂余工區七大隊。1962年屬沙洲縣樂余公社。1959年至1983年人民公社時期-隊。1984年至1986年為沙洲縣樂余鄉雙橋村。1987年至2002年為張家港市樂余鎮雙橋村。

雙橋鎮歷史由來

雙橋鎮位于鎮區北2公里。清宣統元年(1909年),豪紳施延相、何忠良在南通縣劉海沙東端沙灘圍圩墾值時,圍墾民工迫切需要生活用品,始建西街、北街,出租給商人開設小店,因有2條木橋,名雙橋鎮。后顧云千續建東街和城隍廟1座。該集鎮是樂余轄區內歷史上最先建成的一個農村小鎮。解放前屬南通縣管轄。

傳說中的“牌位鎮”就是建于清末宣統年間的雙橋鎮,初期移居這里的商戶,家家都有祖傳的牌位(一塊長方形木板,樹立在木磚上,木板上寫有先祖的名字,作受祭之用),里人戲稱“牌位鎮”。后因鎮上有兩條木橋,正式定名雙橋鎮。

小集鎮建成初期至抗日戰爭前,正直劉海沙以東恤菁沙形成,因圍墾圩塘漸多,移民漸增,為雙橋鎮鼎盛時期。鎮上有雜店鋪、茶食鋪、肉鋪、藥店、糧行、米行、布店及季節性花行等店鋪30余家,人來人往,集市繁忙。鎮西市梢有關帝廟一座,和尚數十人,香火不斷。東市梢有城隍廟1座,廟祝數人。民國34年(1945年)農歷6月22日夜,該鎮遭搶劫,大小店鋪被一搶而光,12人被綁票,是時,人心慌亂,店家亦因資金不足,不敢開張,生意蕭條。民國37年(1948年),雙橋鎮過朝東港以北百余米建有南通縣私立崇實中學1所。

解放后,雙橋鎮劃屬常熟縣管轄。1950年2月,為常熟縣常陰區雙橋鄉人民政府駐地。1962年,隸屬沙洲縣。鎮區面積0.12平方公里。街道長150余米,寬3米,碎石路面,店面房磚墻板門,小瓦屋頂。鎮上設有合作商店、雙橋供銷站兼棉花收購及個體攤販數家。二十世紀80年代后,由于市場經濟的發展,該鎮因南有樂余鎮,北有殷茅鎮,西有三興西界港鎮,以致周圍的購買力被分流,且交通不便,集市漸淡。1985年,鎮區面積未增,人口172人。鎮東西兩座廟已于60年代末改為住房。

鎮上現有5家零星小店和20家住戶,人口80余人。雙橋鎮西橋和東橋先后于2001年底和2002年初改建成水泥橋,解放初期的木橋及之后改建的磚拱橋均已不復存在。

如今的雙橋

2004年雙橋村、團結村、濟生村三村合并,合并后的村任然命名為雙橋村。如今的雙橋村總面積達到了6.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800畝,下轄41各村民小組,全村共有1753戶,總人口近5247人。村黨總支委員會下設三個支部,黨員人數有136人。全村擁有私民營企業41家,近幾年來雙橋村上下齊心協力,社會經濟有了長足的進步。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亚洲乱码国产精品 | 在线午夜视频网站 | 日韩欧美无限制视频一区 | 日韩亚洲国产女同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综合激情视频 |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不乱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