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王山抗日阻擊戰遺址紀念園位于邳州市戴莊鎮李圩村。從禹王山靠310國道一側的入口上山,從很遠的地方便能仰望到高達8米的紀念塔。禹王山抗日阻擊戰紀念館的修建方案由清華大學設計,多個建筑主體均在山頂沿著山脊線形成的紀念軸線,由西向東有節奏地布置紀念廣場、鑒池、紀念館、戰壕遺跡以及禹王廟等主要建筑和場所,最終恰好指向禹王山戰役初次交火地點陳瓦房村的方向。紀念館為地下地上各8米,分為負一、二層和地面一層。地面突出部分建筑形似碉堡狀,圍繞該建筑則是層次分明的三重疊落地建筑結構,寓意參加禹王山抗日阻擊戰的60軍182、183、184三個師。順著紀念館向西,即是抗日軍人戰時的戰壕遺跡。這塊遺跡的修復盡量維持原貌,總長度設計為140米的外側墻面,象
徐州墓群位于江蘇省邳州市戴莊鎮,包括白集漢墓、茅村漢墓和拉犁山漢墓,是東漢時期徐州彭城國列侯、官吏和富戶的墓葬。對于研究漢代國彭城國王侯、官吏和富戶的葬制葬俗,乃至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具有重要價值。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在徐州一處大型考古現場發掘出了一處西周墓葬群,在發現的32座距今3000年前的西周墓葬中,出土的墓葬隨葬品中有非常豐富的歷史信息,其中160枚“海貝”以及殉葬的牛馬狗等動物就吸引了許多人對西周“有錢人”的好奇。在邳州市戴莊鎮中運河山頭大橋的駱馬湖水資源控制中心工地上發現了52座東漢時期的墓葬,該墓群面積約5000平方米,目前已發掘清理完畢的有47座,據考古人員統計,此次工地現場共發現52座東漢時期墓穴,已出土銀、銅、鐵、
九女墩三號墩封土墓位于江蘇省邳州市戴莊鎮西約2公里,處在禹王山與青崗山之間的低緩山坡上。其東約60米為九女墩二號墩,東南250米處為鵝鴨城遺址,西約2公里處為梁王城遺址。這一帶分布著十余個封土堆大墓,當地傳說是梁王九個女兒的墳墩,俗稱九女墩。1993年發掘(《江蘇邳州市九女墩三號墩的發掘》,《考古》2002年第5期)。九女墩三號墩封土呈饅頭狀,為土坑豎穴墓。發掘前高出地面約3 米,底徑約35 米。墓室平面呈方形,東西長9.8 米~11.6 米,南北寬9.5、深3.1~3.2米。墓室可分為前室、主室、側室、兵器車馬器坑、陪葬坑及生土祭祀臺等部分共出土隨葬器物310 件。種類有青銅器、石器、陶器、骨角器、玉器等。其中鈕鐘上刻有“徐王之孫
梁王城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時代至宋元時期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江蘇省邳州市代莊鎮李圩村西、中運河東岸。面積約100萬平方米。1959年文物調查時發現。1995年、2004-2007年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徐州博物館、邳州博物館進行了發掘。揭露面積約2100平方米,地層堆積達六層,有長達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堆積。從早到晚依次為大汶口文化層、龍山文化層、西周文化層、春秋戰國文化層、六朝時期文化層及宋元文化層。大汶口文化的堆積中發現房址1座、墓葬6座。墓葬均屬兒童甕棺葬。墓主為5-6歲的兒童。陶器有泥質、夾砂及薄胎黑陶,器形有鼎、盆、杯、豆、罐等。龍山文化地層中發現了一處淺地式居址,平面呈長方形,房子內發現由中心柱和邊柱組成,房子中間有
時代:新石器時代劉林遺址,位于邳縣西北約30公里,中運河東岸分洪道內,東距火石埠500米。遺址面積24000平方米,1959年發現,1960年和1964年江蘇省文物工作隊和南京博物院兩次發掘,揭露面積共4025平方米。文化堆積厚1.6米,遺址發現有紅燒土居住面和灰坑、灰溝遺跡。共清理墓葬197座墓。這片公共葬地排列有序,可分6個墓群,每個墓群可能代表了血緣關系較親近的家族集體。出土遺物1500件,計有生產工具石斧、石錛、石磨棒、礪石、石紡輪、角槍頭、牙角勾形器、骨錐、骨匕、骨針、骨棱、骨魚鏢等;生活用具陶器鼎、盉、豆、罐、盆、缽、碗、觚形杯、圈足杯、平底杯等;裝飾品有石環、石鐲、骨管、玉佩、玉環及玉鐲等。墓葬中有以狗殉葬和成年男女合
戴莊鍋山墓群位于邳州市戴莊鎮西約2 公里的鍋山南麓,山前村北100 米。漢墓多分布在山南坡,為土坑豎穴墓和漢畫像石墓為主,墓葬較為密集,曾出土器物有銅器、鐵器、玉器等。畫像石墓是西漢晚期至東漢末以石刻畫像為裝飾的石結構或磚石混合結構的墓葬。墓主多為強宗豪右和高官顯貴。漢畫像石墓的發掘和研究,是漢--古和美術考古的一項重要內容。戴莊一帶是邳州畫像石墓發現比較集中的地方,時代一般為東漢中晚期,墓室結構大部分為前堂后室結構,雕刻技法為淺浮雕。山上有一采石場,現已廢棄。2011年公布為徐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梁王城位于邳州北部37公里處的中運河東岸戴莊鎮李圩村,東南距禹王山約l公里。該城未見文獻記載,始筑年代不詳。城廓近似正方形,南北長1000米,東西寬800米,總面積80公頃。城墻清晰可辯,夯筑而成,南北兩面保存較好,殘高3 米,寬10 米,南北城墻中部均有一豁口,可能是城門遺跡。城內發現漢的板瓦、筒瓦、陶豆、罐、缽、甕殘片以及“五銖”錢等。南北朝時期遺物有青瓷碗、瓷盤、蓮花瓦當、獸面磚等。遺址地層堆積復雜,最厚處深達5米,發掘面積1100平方米,其時代延續時間長,依次為大汶口文化層、龍山文化層、商周文化層、春秋戰國文化層、北朝隋文化層以及宋元文化層。發現各個時期灰坑122座、灰溝6條、井5口、道路3條。出土陶器、瓷器、石器、青銅器、
劉林遺址位于江蘇省邳州市西北約30公里戴莊鎮劉莊村西南,中運河東岸分洪道內,東距火石埠500米。遺址位于陶溝河東岸大堤內,東西寬150 米,南北長200 米,遺址面積24000平方米,為新石器時期的遺址,處于大汶口文化的早期 ,文化層厚約1.5 米。是新中國最早發掘的一批遺址 。1959年發現,1960年和1964年江蘇省文物工作隊和南京博物院兩次發掘,揭露面積共4025平方米。遺址發現有紅燒土居住面和灰坑、灰溝遺跡。劉林遺址有公共墓地,這片公共葬地排列有序,可分6個墓群,每個墓群可能代表了血緣關系較親近的家族集體。出土遺物1500件,計有生產工具石斧、石錛、石磨棒、礪石、石紡輪、角槍頭、牙角勾形器;骨錐、骨匕、骨針、骨棱、骨魚鰾等
劉林墓地位于戴莊鎮西5 公里的王莊村西200 米分洪道內,坐落在著名的劉林遺址中部。1960 年發掘,為豎穴土坑墓,葬具已朽,出土銅器有方壺2件,簠2 件、匜1 件、銜2 件、勺2 件、盒3 件、鏤空方蓋1 件,大鼎1 件等戰國銅器。其中一件銅簠,長方形,直口斜腹,蹼形四足,兩短壁各有一獸首耳,通體飾蟠虺紋。內底鑄銘文兩行,行4字,釋讀為“西啉(林)乍(作)其妹喜尊鈷(簠)”。周萼生認為“西啉”為作器者的人名,“喜”為其妹妹的名字,這件器是為其妹“喜”所作的媵器。“簠”銘文隸定作“鈷”,“鈷”即”簠”(周萼生:《邳縣劉林遺址出土西啉簠銘釋文》,《考古》1960年6期)。“西啉”或可解釋為“西楚”,作地名講,這件銅簠的形制有與壽縣所出
鵝鴨城遺址位于漢代武原縣境內,據史書記載,春秋時期徐人曾在這一帶活動過。如《后漢書?東夷傳》記載“偃王仁而無權,不忍斗其人,故至敗,乃走彭城武原縣東山下,百姓隨之萬數,因名其山為徐山。” 鵝鴨城城址東、北、西三面環山,平面大致呈方形,邊長500 米,面積約2.5 萬平方米,現四面夯筑城墻仍清晰可見,寬10~15 米,存高1~2 米,以東墻北段保存最好。從斷面看,文化層厚度在1.5 米左右。城址南部區域已基本破壞殆盡。地表遺物不甚豐富,主要有幾何印紋陶片,夾砂紅陶片、灰陶片及石罄毛坯及銅鏃,亦有少量漢板、筒瓦片,遺址中還出土有四枚磬坯。從鵝鴨城遺址的位置、地層堆積及出土文物的特征來看,與徐偃王敗走武原完全吻合,鵝鴨城遺址可能為春秋時期
山頭墓群又稱邳州山頭東漢墓地。位于邳州市戴莊鎮山頭村西150 米,2006 年至2007 年,配合南水北調工程水利由南京博物院、邳州博物館聯合組成考古隊對山頭墓地進行了搶救發掘。發掘面積 5500平方米,共清理東漢墓葬45座、明清墓葬3座,以及圍繞墓地的隍壕1 條。墓葬的形制有土坑磚室墓、磚室券頂墓以及磚石混合結構墓三種。大多數墓葬帶有斜坡墓道,墓道基本上都向著正北方,墓主人則是頭朝南方。多數墓葬已被破壞,個別保存完好。共出土釉陶器、陶器、瓷器、銀器、銅器、鐵器、石器等文物共300 多件。其中M21、M26、M29、M40為磚石混合結構畫像石墓。基本結構為前后室布局,前室墓頂為大石板覆蓋,后室為楔形磚券頂,青灰色長方形磚鋪地,墓磚向
山頭遺址位于山頭村西200 米,中運河西岸50 米, 山頭大橋北200 米,東有勝陽山和禹王山,為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遺址。2008年進行搶救性發掘。發掘總面積為600平方米,清理了灰坑、灰溝 16 條,出土了夾砂紅陶片,磨制精制的石器等,為大汶口文化早期的居住遺址,與同時期以墓地為主的劉林遺址構成史前聚落群。邳州運河沿線上的新石器遺址非常多,如大王廟遺址、岳臺遺址、大新莊遺址、山頭遺址、房莊遺址、閘上遺址、梁王城遺址、劉林遺址、大、房莊遺址、閘上遺址、梁王城遺址、劉林遺址等,發現的古遺址主要集中在邳州的中運河兩岸,尤其以梁王城周圍及大王廟附近最為集中。山頭遺址內發現有大量的田螺、蚌殼堆積,說明當時人們選擇的村落多傍水而據。目前發現
大浦子春秋墓位于邳州市戴莊鎮楊莊村。封土呈覆斗形,高出地表約15 米,底部東西長30 米,南北寬20 米,面積約600 平方米,1997 年發掘。為帶斜坡墓道的豎穴土坑墓。豎穴土坑墓,豎穴土坑墓是一種特殊的埋葬方法,古人從地面豎直向下挖出葬坑,然后將死者垂直置入坑內,之后擺放隨葬品和其他殉祭物,再用土掩埋,尸體始終站立。豎穴土坑墓出現于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戰國后期逐漸減少。大浦子春秋墓墓長15 米,寬10 米,深4 米,主槨室位于墓坑中西部,主槨室周圍有四座陪葬墓。該墓早年被盜,出土器物較少,主要有陶鬲、豆、釜、石磬、礪石、銅刀、鏃、及容器殘片等。該墓現已回填,但仍有高出地表近10 米的封土。
九女墩封土墓位于江蘇省邳州市戴莊鎮西約2公里,處在禹王山與青崗山之間的低緩山坡上。其東約60米為九女墩二號墩,東南250米處為鵝鴨城遺址,西約2公里處為梁王城遺址。這一帶分布著十余個封土堆大墓,當地傳說是梁王九個女兒的墳墩,俗稱九女墩。1995 年發掘。一號墩為西漢墓,二號墩為春秋墓。2009年,南京博物院、徐州市文化局、邳州市博物館發表了《江蘇邳州市九女墩二號墩發掘簡報》(《考古》1999年第11期)。二號墓封土呈饅首形,保存較好,東西長26 米,南北寬20 米,高3.2 米,占地面積約520 平方米,墓葬平面呈T 字形,南北長7.3 米,深2.8 米,墓室由南向北分為前室、主室以及前室東、西兩側的側室。墓葬前室、主室均被盜擾,前
泇河運河最早開鑿于明萬歷年間(1573~1620),該河段自山東微山湖開河,經韓莊接彭河、會洄河,導水至皂河直入黃河,全長130公里,流經邳州境內56.1公里。泇河運河沿線有8處船閘,明代稱此閘為“良城閘”,建于萬歷三十二年。《明史?河渠志》載:“臺家莊、侯家灣、良城諸處,皆山岡高阜,多砂礓石塊,極難為工。東星力鑿成河。但河身尚淺,水止二三尺,宜更鑿四五尺,俾韓莊之水下接洳口,則運舟無論大小,皆沛然可達矣。”清雍正二年(1724年),為濟漕運,“于臺莊以下、徐塘以上曾建閘座”,為梁王城的河清閘、大王廟的河定閘、徐塘的河成閘,三座船閘中間相隔十八里。據史書記載,河清閘在邳州梁王城右,金門寬2丈2尺,高2丈8尺,砌石24層,兩墻長22長
禹王山墓群位于邳州戴莊鎮李圩村,禹王山的得名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為紀念大禹治水而名;另一種說法是“禹”“徐”讀音都屬魚部,禹王是徐王的轉音,是因紀年徐偃王而名,應為徐山。《水經注?泗水》載:武原“縣東有徐廟山,山上有石室,徐廟也。”《明一統志》載:“徐山舊名武原山。”《后漢書》注“武原故城在下邳縣北,徐山在其東。”《邳州志》載“徐偃王墓在徐山……石室祠在徐山,徐偃王走死武原,民間鑿山為宅祀。”從史書記載得知,武原縣東有徐山,本名武原山,即今禹王山。禹王山的漢墓群占地面積約500 平方米。有漢墓10 余座,墓葬的類型有石棺墓、磚室墓和豎穴土坑墓,墓葬群的年代從西漢延續到東漢晚期。出土器物有陶罐、陶灶、陶磨、陶圈、銅鏡及數塊畫像石。該墓葬
解慕唐(1900-1931),又名解玉華,字步堯,邳縣趙莊人(今邳州市戴莊鎮)。1918年考入省立徐州七師,1919年“五四”運動時,解慕唐已成為徐州學界骨干。1920年,解慕唐等自發組織了馬列主義研究會,經李大釗多次派人幫助,于1921年中共“一大”前,參與組織傳播“赤潮社”和創辦《赤潮旬刊》。同時,又參與建立徐州共產主義小組(“一大”前的中共徐州支部),正式成立了中國共產黨徐州支部。解慕唐是該支部骨干成員。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時,他們派人前往上海,因失去聯絡,沒有找到會場。1923年,解慕唐畢業回邳即進行建黨活動。1925年成立了黨團員支部,解慕唐是書記。1926年成立特支, 1928年4月,任中共特別支部宣傳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