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潭鄉位于豐城市東北部,東與袁渡、白土兩鎮接壤,西與小港鎮毗鄰,南與筱塘鄉交界,北與南昌縣的廣福、三江兩鎮相連,南北寬6公里,東西長達9公里,總面積52.45平方公里,屬平原丘陵地形,株水、白水、清豐山溪環繞全境,呈獨立的聯圍。全鄉轄14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147個自然村小組,總人口32156人,有耕地面積29462畝,水域面積11485畝,山地面積7755畝。段潭鄉地處中低丘陵平原,地勢東南高,西北低,東南山嶺連綿起伏,多低丘緩坡,適合發展落葉果樹,境內最高點是聚星村委會萬斗塘村東南的老鴉山,海拔為89.5米,最低點是深湖村委會同車溝,海拔為8米。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境內雖無大江大河,但由于地勢低,水域面積較大,適合發展淡水養殖。
該鄉土地肥沃,特產豐富。主要農作物盛產優質稻谷、紅薯、大豆、油菜、西瓜、花生、芝麻等。經濟作物有蔬菜、荸薺,尤其荸薺生產聞名遐邇,荸薺生產可追溯到明代,為本地的一大地方特產,最高年份占農田栽插面積的1/4,達7000余畝,產量達萬噸,堪稱“荸薺之鄉”。水禽、畜牧種養大戶30多戶,水禽飼養量達20萬羽,出欄生豬5000多頭,斜里湖水面開發進行立體養殖720畝,荒山開發5000畝。交通十分便捷,距市區25公里,距省會南昌僅50公里。浙贛鐵路、105國道從西而過,京九線橫貫全鄉6.28公里。
該鄉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歷史上有不少名人志士,為國捐軀,建功立業。境內名勝古跡眾多,山青水秀,風光旖旎,其中千年古村—湖茫村,為明代嘉靖年間抗倭名將兵部尚書李遂,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李材故里,現存明清古建筑群達1600余平方米,被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蘇東坡、辛棄疾、董其昌等文人雅士在境內留下的佳作名篇更是膾炙人口。對新中國“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清華大學精儀系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溫詩鑄先生就生于斯、長于斯。
農業生產、科教文衛、城鄉建設等各項事業均飛速發展。近幾年,先后投資173萬元用于三座排澇站的更新改造及排前支渠的清障加固、聚星邊山溝的清淤除險,確保全鄉20000余畝農田的旱澇保收;138萬元新建段潭中學教學大樓、校門及食堂,極大地改善校園師生的學習生活環境。村村實現通電、通電話,通訊實現電話程控化,傳輸數字化。建立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體制,全鄉參保率達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