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神龍二年(706)縣丞高良弼將新吳縣治自新興鄉(今會埠鎮)磐山之北遷馮川北岸獅山下之后,新縣治所在地馮川便被稱縣市鄉。
南唐保大元年(943),吳禪位于南唐,南唐惡新吳之名,取棄舊迎新之意,更名奉新。
此后,縣市鄉一直是奉新縣治所在地。
明清兩朝,奉新全縣一直為12鄉建制。
清雍正十三年(1735)后,全縣始增歸德鄉為13鄉,縣市鄉為其中之一。
同治年間,以牌坊為標志,將全鄉管轄范圍分為上坊和下坊。
同治版《奉新縣志》卷1第6頁載:“縣市上坊統坊三,曰擢英坊、積慶坊、登仙坊,統圖三;下坊統坊四,曰種德坊、招賢坊、立行坊、宣化坊,統圖四,共七坊。”這種格局一直維持到1929年。
此后,奉新實行區署聯保制,全縣始劃為4個區19個聯保,第一區署設縣城寶云寺(縣城北門外),下轄馮川、三溪、赤岸、沿里、上港、干洲6個聯保。
1932年,全縣增為6個區,即將原奉新鄉、從善鄉單獨設區,聯保改稱鄉鎮,第一區署仍設寶云寺,下轄馮川鎮、沿里鄉和六分鄉(后改界竹)。
1935年,全縣又改為4個區,第一區署仍設寶云寺,第二區(原奉新鄉)和第六區(原從善鄉)又并入第一區。
1945年撤區增鄉,全縣設4鎮20鄉,馮川為4鎮之一。
1949年鄉鎮名稱基本照舊,但在縣鄉之間增設了5個區政府,馮川鎮在5個區政府之外,為縣直轄區級鎮,鎮政府設西門街。
1952年至1955年間,全縣設有7個區,馮川鎮于1953年改為鄉級鎮,劃歸第一區管理。
1956年,全縣合并為赤岸、上富、羅塘、會埠4區28鄉鎮,馮川鎮劃歸赤岸區管轄。
1957年3月,赤岸區撤銷,馮川鎮歸縣直屬。
同年12月又進行全面撤區并鄉,全縣合并為16個鄉和1個馮川鎮。
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化,全縣設12個農村人民公社,馮川為其中之一。
1983年冬,農村人民公社改為鄉人民政建制。
1984年初,全縣設14個鄉、3個農墾場和1個馮川鎮,此格局一直延續至2006年12月,鎮政府也一直駐西門街。
2007年1月,鎮政府駐地遷應星大道東側166號。
同年5月8日,奉新縣委縣政府駐地從獅山南麓遷赤岸鎮馮田村岐山之下,馮川作為新吳和奉新縣治所在地時間跨度長達106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