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龍村位于江西省贛州市寧都縣東南部的田埠鄉境內,海拔高度500--900多米,占地面積10平方公里,下轄13個自然村,18個村民小組,400余戶,2000多人。東龍是個聚族而居的古村落,98.5%的人姓李。東龍村東距石城縣20公里,西距寧都縣城50公里。
東龍是神秘的“千年古村”。東龍村始建于北宋乾德五年,即公元967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明末清初文學家“易堂九子”之---李騰蛟先生和理學家李大集先生的家鄉。村中古色古香的古建保護完整,有遠近聞名的“東龍十景”,有五百余年歷史的古塔,有體現以人為本和“天人合一”的傳統理念的東里一望,即“百間大屋”,有近百口魚塘,還有大小宗祠48座,寨堡4座,石橋4認,石亭5座。明代臨川陳際泰稱其為“萬瓦參差,如大都會”。美國哈佛大學博士、法國遠東學院院士勞格文先生說“在東龍拍一部明清時期的電視劇本根本不需要布景”,也有的專家冠之為“中國江南第一宗祠村”,有的學者稱之為“中國封建宗族社會繁榮和諧和的典范”,“中國封建時代宗族社會興衰史的縮影”。
東龍是巧奪天工的“架上金盆”。東龍古村座落于寧都縣與石城縣交界的一個海拔約500米至900米的山間。這里青山環抱,中成盆地,古祠古宅依山傍水,古寺古塔點綴其間;村內阡陌縱橫,千頃良田;百口池塘,清溪環流,形成高山水鄉的奇特景觀。從地勢上看,東龍古村安躺在大山環抱的橢圓盆地之中,加之外圍道路、山口都以關隘、石寨鎖閉,從而形成“架上金盆”的空間形態。其中關隘、石寨以及自然山體形成“盆口”,而盆底成為村落聚居、生產和生活空間。村落選址以山川形勢為基本要素;空間配置以宗祠、神廟為中心;景觀建設以水系為核心;村落安全設施以隘亭、寨堡為屏障。清康熙年間孔子裔孫翰林院學士孔敏英稱東龍為“架上金盆”,“真桃源洞歟”!
東龍是物產富饒的“天然工廠”。東龍村因其獨特的地形地勢,形成了與周邊鄉村不同的氣候,從而生長著獨具特色的農作物產品,如生長在北方的蘋果樹,東龍就已引種成功并結出果實。目前已形成白蓮、草席、西瓜、茶葉四項支柱產業。2007年國家工商總局注冊的武華牌白蓮,種植歷史悠久,以“久煮不糊湯”聲名遠揚;無籽西瓜質優味甜,遠銷閩粵等地;傳統產業之一席草,年加工草席能力已逾100萬條;武華云霧茶于2003年9月被中國綠色食品認證中心認證為“有機食品”,曾獲第二屆農業博覽會銀獎,多次榮獲省、市優質名茶稱號。
東龍是天人合一的“和諧鄉村”。東龍是一個多元文化膠合在一起的綜合性很強的古村落,有耕讀文化、宗祠文化、宗教文化、堪輿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手工藝術、商賈文化、飲食文化等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諧交融形成了東龍村獨特的民俗文化景觀,主要有鬧花燈、搬橋梆燈、唱采茶戲、演傀儡戲、清明祭祖、游神、醮會等。每逢年節,熱鬧非凡。其中,最熱鬧的要數每年四月初八的廟會,吸引兩省四縣八方來客;最奇特的要數每年的玉皇宮醮會,醮會分儒、釋、道三壇同時進行,這種三教合流的奇特風俗世所罕見,是民俗文化中的奇物景觀。
東龍是與時俱進的“景觀村落”。近年來,為打造東龍古村旅游品牌,我們開展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加大了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完成了進入東龍村長9.5公里的水泥路面硬化,完成了村內通往各景點的游步道鋪設。二是進行了村莊整治,拆除坑式老廁、豬牛欄500余間1.2萬平方米,臟亂差現象得到根本好轉。三是古建筑進行了保護性維修,避免了珍貴歷史文化遺產的消失。四是完成了《寧都縣東龍古村旅游開發控制性詳細規劃》和《寧都縣東龍古村歷史文化保護性規劃》,并順利通過評審。五是順利通過評審并榮獲眾多榮譽稱號:2007年榮獲贛州首屆和諧•魅力鄉村評選最佳歷史文化獎;2009年7月,經江西省政府批準,東龍村被評為第三批省級歷史文化名村;2010年4月東龍村被評為中國民族優秀建筑一歷史文化古村鎮示范項目,之后又列為省市鄉村旅游示范點;2011年5月被評為中國景觀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