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 江西省 > 九江市 > 彭澤縣 > 天紅鎮 > 馮山村

江西省九江市彭澤縣天紅鎮馮山村概況

[移動版]

一、位置

馮山村位于天紅鎮東南部,東與本鎮團結村高山、趕子山山相連,西部與都昌大港一山之隔,西北與鳳鳴、農科所田地相鄰。屬南高北低中間一條垅地型,村莊大部分坐落在山腳的小溪邊,一條主線水泥公路從大屋村莊直通鎮政府連接彭樂公路。全村面積9.9平方公里

二、地名

馮山位于本鎮東南端,距鎮政府6公里。馮山村有一個大屋馮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馮氏興旺,大屋也很出名,有兩個自然村莊,且都是馮姓,故而得名馮山村民委員會,駐地上嚴組

三、自然地名

大屋馮家,分為兩個村民小組(上角和下角),有兩個自然村莊,大屋馮和灣里馮家。距鎮政府7公里,坐落在六股巒西北的山垅里,地勢平坦。《馮氏宗譜》載,馮日乾于明末從下埠遷此。從清初到民國二十年相繼有安徽宿松、徐州、湖北黃梅,河南光山等遷來,懷、黃、張、梅、陳、劉、洪、曹、李、聶、游等姓。現有96戶,380人。灣里馮家坐落在大屋以東偏北山塢里,由大屋馮家明末遷此,后被太平軍屠殺成廢墟。1979年大屋馮家遷來8戶定居,有彭、蔡、李、梅、張、懷、晏、劉41人。2014年,服從鎮村規劃又遷至大屋馮村,此處現成耕地。季塢(小組)坐落在棱子山南向山塢里,村莊分兩處距50米左右。查季姓墓志銘:季開華于1924年從河南羅山縣遷此。已有13戶,65人,無有雜姓,現新建樓房都移至在季塢下首出口處沿山腳坐北南向而建。上嚴小組是由上嚴、細屋里兩莊組成,1990年前黃家榜住有一戶,后遷至上嚴。距鎮政府5公里。嚴世先于明洪武年間從細屋灣(早廢)遷此,村莊處下嚴上首而得名上嚴。1965年興修馮山水庫時從東邊山移民遷來,曾、陳、游、劉等姓。細屋里處在大馮家出口處平坂上。清光緒年間郭金斗從皖宿松,官塘郭家遷此,后有梁姓一戶在此居住,因人少村小故名細屋里,現已遷在上嚴居住,細屋已為余屋。下嚴小組由四個自然村莊組成(下屋嚴、老屋灣嚴、洋屋里、肖家垅)。距鎮政府5公里,港壩上的小山腳下。全組53戶,280口人。下嚴自然村于明洪武年間嚴世用從本地細屋灣(早廢)遷入。因村落在上嚴毗鄰下邊而得名。村莊分南北中間一條溪港,屋中間一條水泥橋。清朝年間嚴姓為主,后有張、羅、楊姓,1965年修馮山水庫從東邊山移民遷入有胡、江姓等。老屋灣嚴家自然村莊嚴世其于明洪武年間從細屋灣遷此。清初年間有張姓遷入。村東、南、西三面環山。洋屋里自然村莊南靠老屋灣,背靠小山埂,從西向東。1933年彭作才從河南遷來,造的房子式樣新穎,人稱洋屋。2000年后有老屋灣張、嚴兩姓遷此,共7戶35人。肖家垅自然村莊坐落在下嚴以西往東北的小山垅里,東與前山盧垅背山相依,南有原村林場,西與本村中埠土地毗鄰,北與前山朱聯、梓山山林相連。歷史上住肖姓而得名肖家垅。后肖姓無存,有汪日舒1918年從湖北黃梅遷此,至今沒有雜姓,現住一家兩戶11口人。下油榨坐落在下嚴去肖家垅的小山包下,“文化大革命”前住有二趙,趙克勤、趙克富二兄弟,趙克勤過世早,趙克富于1972年遷至樂觀馬山(現軋花廠)。屋場變為廢墟現改為旱地。中埠小組(自然村)位于天紅鎮以南4公里的平坂中,村南一條水泥公路從大屋馮直通廟前街,東與下嚴田地相連,西與本村高陽農田毗鄰,北與東邊山移民和前山玄木山地水脈相通,緊靠朱砂堰。明永樂年間馮正祥從都昌馮家巷遷維米山,再遷來此地。傳說當時上、下均有商埠,上有大屋馮家(上埠)原址在現在村學校地段,下有下埠馮家,此地居中,又是本姓故而得名中埠馮家。從清初到民國初期陸續有安徽、湖北、河南、四川、江西興國的高、雷、吳、曾、趙、李、鄧、劉等姓遷居。現有47戶208人。村莊上邊1965年前原有一個小村莊櫟垅里,有余、劉二姓從鄱陽縣肖嶺鄉李家咀遷來居住,后遷入中埠和棗樹二組。場地以變為耕地。1973年4月之前屬老鳳凰大隊后為躍進大隊管轄,當年四月公社黨委和革委決定將中埠劃歸馮山村管轄至今。前進村民小組,由老虎嶺、倪家兩個自然村組成,1970年前謝姓居住在葉家塘,倪家對面去華家垅的山路旁,坐東南向西北,1970年后遷至在倪家村莊入口處居住。全組42戶,210口人,距鎮政府6公里。由于是兩個村莊組合,“文化大革命”故而取名“前進生產隊”。老虎嶺自然村距鎮政府6公里,地處山垅里,據獲陳茂才于明洪武年間從湖口縣陳萬戶遷此。因是山區,當年常有老虎出沒,故得名“老虎嶺”。坐東向西南,清初從湖口有田、裴、魯姓遷入至今。倪家自然村位于天紅鎮以東6公里,三面環山,倪龍泉于清雍正年間從武山上倪(村莊已廢)遷此,故名倪家。清末時期有周、游遷入,謝姓后移拼。東邊山小組老村莊坐落在六股巒背面山塢里,東有產子嶺,南有卸衣嶺,西有馮山水庫西邊山,北依大屋為出口,屬大屋馮上首。東西兩塢。本莊居東而故名。馮厚載于明初從都昌馮家巷遷此。清末至民國初,續有皖豫遷來胡、柳、王、黃、姓遷入定居,1990年續建馮山水庫,將整個東邊山全部移民安置在中埠祠堂坂居住,并有三戶安置在下埠下坂和山吳背后連接地段居住。棗樹小組由塢李和棗樹坂兩個自然村莊組成,距鎮政府5公里,坐落在中埠上首的山塢里,因當年棗樹坂門口很多棗樹故而得名。全組43戶,200口人。1978年從躍進大隊(現鳳鳴村)調劃馮山管轄。塢李自然村坐落在中埠往南200米的小山塢,李光貴于清同治年間從本地上李村遷此,清末民初,興旺鼎盛,李松園中醫名譽彭湖都三縣,有地主紳士李通三,有當偽保長多年的李尊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任國民黨彭澤縣永安區黨部書記,因為他看清當時時局,一直都未到職自然免職。國民黨少校軍人李甫華曾是黃埔軍校煬山炮校第六期學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在四川向解放軍投誠后回歸故里。李通三后裔兄弟李霖華、李展華、李靖華等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隨蔣介石離大陸去臺灣,國共“九二共識”后曾于1990年后回故鄉探親,現至今定居臺灣。民國時期有從皖、豫遷來王、謝、魏、柯、徐、余姓。棗樹坂自然村中埠向南150米小山塢,傅茂成于清咸豐年間由塢里傅家遷此。民國時期由本地熊家遷來3戶,湖北遷來龔姓一戶。水泥公路從塢李經棗樹坂連接村主干道直通廟前街。高陽村民小組距鎮政府4公里,1973年4月從原躍進大隊(現鳳鳴村)調劃馮山村管轄,是由茅屋陽家、高家兩個自然村莊組成,東與本村中埠田地相壤,南與棗樹,鳳鳴謝橋坡地和小山相依,西與下埠朱垅水庫為界,北以背后港與新東邊山隔港相望。現常住26戶,127人。茅屋灣陽家自然村坐北南向,清朝中期,陽正南從本地下灣陽遷此,居住茅屋故名之。現常住有10戶,65人,無有雜姓。高家自然村坐北南向,前有小山坡丘地和毛竹氣候宜人,右有參天樹木,鳥語高歌,后有村通往鎮水泥公路車水馬龍。高征聘后裔于明正德年間從本地柏樹灣高家遷此,后民國時期從河南遷入有楊、洪姓。

四、居民

本村內主姓氏有周、高、嚴、戈。附姓有吳、劉、鄭、段、何、程、歐陽、方、梅、董、王、聞、汪、石、潘、張、羅、朱、裴、陳、徐、蔡、喬、璩、沈、柯、柳、金等三十二姓,人口遷徙主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戰亂及饑餓來自全國各地,特別是安徽宿松、太湖、望江、洲頭、湖北黃梅,蘄春及河南光山等地,逃荒、躲反、逃難或通過親友介紹遷來居住的。當年有一安徽太湖姓葉的,因安徽太窮饑餓難忍,帶著一個三歲的兒子討飯來大港,白天討飯夜宿廟宇活活餓死在一廟內,譚店一王姓好人發現后將其留下的兒子寄予人養,并將葉姓埋在境內。居民居住條件通過變遷和經濟的發展,住房由巴茅柴壁到土磚瓦屋、由磚木結構到青磚白縫的平房樓屋,2000年后住房快速升級,由低層到高層,由磚木至鋼筋混凝土結構,鋼窗鐵門防盜窗,裝潢越來越高檔,現在又在向徽派建筑發展。方言,主要以本地口音和語言發音,也還有少數摻雜著老故鄉的安徽,湖北,河南等口音,青少年都以本地方言,一般是在家講本地口音和方言,外出都是用普通話交流。習俗,境內習俗無有好大的差異,一年三節習俗差距不大,清明祭祀都是一致的,婚喪嫁娶禮尚往來無特殊規矩。

五、沿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屬建安鄉5保,解放初屬5區(楊梓區)團結鄉。1958年因修七里紅水庫屬太平公社,本村居民遷移太平東邊華和徐家坂一帶居住。1959年遷回,屬先鋒公社,1965年天紅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期間擴社拼隊于1970年拼入躍進大隊(鳳凰、葡萄、光明、馮山),駐地鳳凰程家。整個馮山為曙光生產小隊。1972年又從躍進大隊分離恢復馮山大隊。1973年從躍進大隊將棗樹、中埠、高陽三個小組調屬馮山大隊管轄至今。1984年撤社建鄉,屬天紅鄉人民政府,1993年撤鄉建鎮,成立天紅鎮人民政府,同年馮山大隊改稱馮山村民委員會。屬半丘陵半山區地帶,10個村民小組,17個自然村莊。229戶,1245人。

六、經濟發展

全村耕地面積1755畝,其中旱地1125畝,山林為3.5萬畝。改革開放以前都以種水稻為主,棉花為輔,兼作油菜、黃豆、芝麻、紅薯等雜糧,養殖業主要是各家各戶養豬。一般農作物產量都不高,早稻畝產400斤左右,晚稻600斤左右,棉花產量畝產皮棉一般在80~100斤左右,一年到頭農家生豬出欄1~2頭。由于經濟市場沒有開放,山林毛竹還要計劃間伐,需要審批,村辦企業原有一個油坊。改革開放之后,實行土地到戶,責任到人,市場放開,各項事業都有一個快的發展和飛躍。特別是馮山水庫續建后,大大地提高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糧棉旱澇保收。八十年代由水稻改為種棉花,產量翻番,糧食雖然面積減少,科學種田單產翻倍。打工潮給本地經濟帶來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正在向小康生活邁進。

七、水資源

境內水資源極為充足,幾萬畝的山林山地坐落境內,關財山天然自來水流進全鎮50%的家庭,保障了民眾飲水,馮山水庫始建于1965年,后由于“文化大革命”成了半拉子工程,直至1990年重新續建,現可保障全鎮近6000畝良田的灌溉和抗旱需要。南北干渠可直流4個村。另有季塢、老虎嶺兩座山塘水庫,平坂中還有數口小塘,上有上嚴堰,下有朱砂堰。農田自流灌溉面積可達85%以上。

八、文化教育

解放初期原有一所私塾轉編過來的民辦小學,坐落在大屋馮下首“中間嶺”,當時由湖西調來的許亞成老師任教,15個學生。1962年至1966年,由范金維、倪光輝、陽丙元、胡雷林先后任教21個學生至“文化大革命”解散,“中間嶺”小學被拆。“文化大革命”期間由各小隊或聯隊自辦民校,全部是民師或代課民師。1973年根據上級教學要求,大隊選址在下嚴“鯰魚地”新建一棟六間的平房學校,八十年代后對平房學校進行了改造,由磚木改為鋼筋水泥結構,由平房改為樓房。九十年代后為完全村小學,現根據教學點的布局,村小學只設一、二、三個年級,五、六年級集中在中心完小。舊社會馮山閉塞,文化落后,普通學生都少,更談不上高材生,新社會國家重視教育,老百姓求知欲望越來越高,現在是高中生一片,普及初中。改革開放后彭澤第一個考入北京大學的就是馮山大屋馮村的齊國華。文藝文化境內近代以來發展活躍,五六十年代有胡雷林、周希武、張子良等贛劇高腔劇團享譽都、彭、鄱周圍鄉村,六七十年代又有新興的大屋黃梅戲劇團,下嚴的黃梅戲劇團,中埠的采茶戲班,1990年大屋村青年自發自籌資金組織一支文藝宣傳隊,經常為當地群眾演出。可惜馮山高腔戲已經失傳。馮山群眾自娛自樂,喜愛文藝文化,比如老虎嶺有一陳姓一家可唱一臺戲。每逢大年境內一般有二至三班玩龍燈的,大屋里的推車燈,跑馬燈,中埠的獅子燈,下嚴的小調戲曲燈。

九、醫療衛生

1973年,村里建起了村辦衛生所,有三名赤腳醫生。時至今日,通過培訓上崗,縣衛生局批準,衛生所一所,村民有疾病就醫實行了農村合作醫療,為村民的健康提供了保障。

十、宗教古跡

宗教本村部分人信仰佛教為主,年長者為多,村內有祖傳道(教)士2名胡元初、倪健健,主要是為本鎮內、樂觀、都昌周邊地區亡人祈禱做法念經。從各地遷此的也就隨鄉入俗。古跡卸衣嶺有明太祖朱元璋的練兵場,坐落在關財山潘家莊與都昌交界的山埂上。古廟兩座,大屋馮家“武昌廟”,下嚴的“豐平廟”(亦稱金雞廟),相傳廟門前常有金雞出入,故廟側搭有一雞棚。這兩座廟供本村村民逢年過節上香祈禱。2017年村民自發籌資30余萬元,恢復新建卸衣嶺“卸衣寺”。大屋馮家屋中間有兩棵600年樹齡的銀杏白果樹,約有50米高,腰圍5米,彭澤縣政府已掛牌保護

十一、歷屆任職領導

支部書記

馮丙云——1958年9月—1966年12月

汪祖應——1972年—1973年

黃朝北——1973年—1978年3月

陳慶生——1978年4月—1982年3月

懷太國——1982年4月—1985年3月

黃向軍——1985年4月—1995年12月

陳慶生——1996年1月—1997年12月

季友生——1998年1月—2011年10月

蔡賢武——2011年11月—

大隊長、村委會主任

黃芳海——1958年9月—1964年12月

馮孟陽——1965年—1966年12月

黃芳海——1972年—1973年

周希武——1973年6月—1978年3月

黃朝北——1978年4月—1982年3月

陳慶生——1982年4月—1985年3月

余再保——1985年4月—1990年10月

張艷松——1990年11月—1996年5月

謝得新——1996年6月—2001年10月

熊紅樹——2001年10月—2004年9月

蔡賢武——2004年10月—2011年10月

馮偉義——2011年10月—

十二、名人錄

田疇曾任彭澤縣人民法院副院長,縣衛生局局長,江西省勞動模范。

陳揮東曾任先鋒人民公社黨總支書記,余糧公社黨委書記,太平人民公社,

樂觀公社,天紅公社黨委副書記,天紅糧站支部書記。

周繼曉曾任彭澤縣計生委副主任,縣旅游局副局長。

倪凱景德鎮市委宣傳部辦公室主任。

齊國華通用地產(煙臺)有限公司董事長。

十三、昔時賢人

嚴厚友光緒壬寅年授例貢生。

十四、其他

負責人:馮偉義

辦公時間:法定工作日      

夏令時  上午:9:00-12:00  下午:13:30-18:00

冬令時  上午:9:00-12:00  下午:13:30-17:30(法定節假日除外)

聯系電話:15070283296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一本久久a久久免费精品顶级 | 亚洲午夜福利精品久久 | 亚洲中文字幕永久网站 | 日本一区动图视频 | 免费观看国产v片在线 | 五月丁香综合激情六月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