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 江西省 > 九江市 > 彭澤縣 > 天紅鎮 > 廟前村

江西省九江市彭澤縣天紅鎮廟前村概況

[移動版]

一、位置

廟前村位于天紅鎮集鎮所在地,東與本鎮團結村山林毗鄰、南與前山、農科所沃田相連,西連潦洪港與五峰林場隔港相望,北接天紅村。境內東高西低,北山南港屬半坵陵之地。定龍公路、天樂公路穿境而過,水泥公路直通各村民小組,全村總面積12.15平方公里,耕地1507畝。轄11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700多人。

二、地名

廟前街,明末清初歐陽、盛二姓開店營生,逐漸擴大,自然形成南北向一條街,而背面盛家(鎮政府旁)與城山廟(老供銷社)后,街在城山廟之前,故名廟前街,村委會駐地董家弄。

三、自然村地名

廟前街位于集鎮所在地。東與下塆、南與坂屋、西與天紅村新黃、北與柯家土地相連,周圍居民村莊已與廟前街幾乎聯體,形成一個整體集市。新老街分為上街、下街兩個村民小組。縣環形公路、天樂公路穿街而過,新老街兩旁有各機關單位、商店、個體門店、五金家電、餐飲等,白天車水馬龍、晚間燈火耀明,俊男靚女載歌載舞,是天紅政治、經濟、文化、商貿交流的中心。明末清初歐陽姓和盛姓由本地下灣歐陽、盛家遷此開店營生,形成小街逐漸擴大(后盛姓衰落)。現已擴展新老三條街道,老街道保持居房原貌,但破爛不堪,全部屬危房,居民都遷入新建的街道兩邊定居。上街東側原有一座貞節牌樓(坊),傳說清朝時期,有一旺門烈女歐陽氏玉珍,婚后喪夫,她為夫繼承祖業,獨守空房不改嫁,終身守寡,鄰里鄉親和睦相處,御賜“壘石牌樓旺門節”,昭示堅貞守節傳為佳話。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拆毀,至今石骨四處散佚。在牌樓的東南側邊有一口長年保持10—15度的水井,口面對徑約10米左右,過去的居民飲水和洗衣共用。現在飲洗分開,專用于洗衣服,周圍石頭護砌。這口井是一口溫泉水井,但一直沒有開發利用。上街還有一享譽兩省四縣的梅氏染坊。梅氏袓籍湖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來天紅,一直開染坊營生,染坊生意十分紅火,也給廟前街帶來了聲譽。下街以南有一碉堡遺址,是1930年國民黨軍隊為抵御日本鬼子進攻而建。碉堡四周挖有兩人深,丈余寬,長年有水的環形壕溝。但是碉堡也是國民黨殘害我革命烈士的罪證。1935年我地下工作者都、湖、彭、鄱四縣游擊大隊長馮付璜同志被國民黨抓捕,就是在這碉堡里受盡國民黨嚴刑拷打犧牲的,時年27歲。還有陳少山,彭澤縣中心縣委獨立營戰士,農會干部汪花和尚、柯子珍等都是在1930年9月在此被國民黨殺害。這些烈士中有的被火紅磚燒死,有的被開膛剖肚,腸肚拖地十分悲慘。新中國成立后碉堡被當地居民拆除,恢復為耕地。人們為紀念烈士們,仍然把殺害烈士的地方稱為“碉堡”,讓子孫們永遠紀念在此犧牲的先烈英雄。上街小組現住有32戶,163人。舊朝代以歐陽和盛姓為主,后盛姓衰敗無有繼承人,新中國成立后幾經遷徙從安徽湖北、本省湖口等地遷入,有張、李、梅、孫、劉、江、吳、黃、葉姓居住。下街小組,現住有42戶178人口,歐陽姓是從本地坂屋、師夫山陽家遷來歐陽姓為主,新中國成立后相繼從安徽、湖北等地遷來有肖、劉、方、陳、朱、張、李等姓入住。坂屋位于廟前村以南,縱街已與廟前街連接為一體,現住有57戶229人。《歐陽氏宗譜》記載,陽壽高于明景泰丙子年,從尖山陽家遷入,因坐落地平原敞坂,故而得名“坂屋”。坂屋陽家是一個很有名氣的村莊,也是天紅的中心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曾設過教堂和糧食收購點等。歷史上曾經也有先賢,但無法考證,70年代中期曾經在原農機站地段出土過一棺柩,此為仙氣之地,棺木未腐,開棺后死者頂戴花翎,幾分鐘后氧化成水,全腐無法追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有歐陽燦華為了革命被敵人在港下殺害,時年58歲。坂屋曾經受過嚴重挫敗民國初年大概是冬季一場瘟疫爆發,男女老少頭暈腹痛抽搐嘔吐,幾天之內連死十多人,而且不分男女老少,據說當年王家坂也出現過同樣的瘟疫,也死了不少的人。現在的坂屋仍然很興旺,雖然沒什么大高官,但也人才濟濟。歐陽沛雄一家移民加拿大發展。坂屋主姓歐陽,附姓彭,東鄰下灣,南部與農科所王富土地相連,西沿潦洪港,北與廟前新老街相接。下灣陽家(下灣小組)位于集鎮廟前偏南0.5公里三面環山,東部大上灣,南靠背后小山坡,緊連天紅中學,西與本村坂屋山塘土地相連,偏北向一條水泥路連接天樂公路。現有住戶54戶210人。《歐陽氏上灣派》記載歐陽于明正德己巳年從上灣分支遷至此,以故居上下方位而得名“下灣陽”。下灣亦稱“燕窩地”,因地處三面環山的小山埂下,形似燕窩。村前有兩口大塘,兩塘中有條人行道,形成上下兩口塘,歷史上坂屋和下灣因水塘歸屬而打過官司,縣官判令水塘為界,上塘歸下灣,故稱“上官塘”,下塘歸坂屋故稱“下官塘”。在大集體時代,下灣由于丘地、荒坡龍田,土質差,水源不好,都是望天丘,導致農業產量低,有的是有種無收,造成經濟落后,農業收入一直是低谷。改革開放后沉睡的下灣突發新春,現任九江醫學院教授、附屬醫院消化內科黨支部書記、主任醫師歐陽衛澤為改變下灣落后面貌,做出了積極的努力,創建了全縣第一個新農村,掀起了改水改廁,拆舊房,建新房,家家都裝太陽能。門口塘護砌,裝上護欄,建立休閑活動廣場。戶戶通水泥路,建立現代化新時代的農民家庭。還建起了長毛白兔養兔基地,現發展長毛兔1500只,肉兔500只。養兔廠還作為居民活動場所,配有會議室、圖書室。特別是居民思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是麻包裝菱角個個想出頭,又臟又亂條件差。現在是村容整潔,鄰里和睦。上灣陽位于廟前村0.8公里,坐落在下灣陽家上首的小山灣龍里,三面環山。《歐陽氏上灣派宗譜》載,歐陽姓四十九世祖,于明永樂年間,從老屋坂遷此,因村莊建在下灣垅的上首而又在高處故而得名“上灣陽家”。中學通往中心完小一條水泥公路穿村而過,門口上首一口塘。土地以東涼亭坂,并隔一小山埂,南與下灣,葡萄山埂相連,西為垅田與下灣連接,22戶108人口,北靠竹林,一年四季郁郁蔥蔥,鳥語歡歌。細灣陽(火燒灣)位于廟前村以東0.5公里,緊靠天樂公路南側,《歐陽氏宗譜》載,歐陽姓五十三世祖陽營于嘉靖戊戌年,從上灣陽分遷此。現住有16戶102人。傳說,清道光年間,西邊曹家有位名叫曹日美在朝廷做官,為人奸詐,有人上朝奏章,皇上準奏派左光斗帶一隊軍馬來追捕曹日美。曹日美聞訊后,攜家眷星夜逃竄,躲入四川避難。左光斗追捕未果,皇上再次命左光斗趕赴曹日美家鄉,曹家人聞訊后速將各家祖先牌位統統換成歐陽牌位。左光斗的兵馬出七里紅一查看不是姓曹,而是歐陽姓氏,斷定不是曹日美的家鄉,于是帶著人馬向廟前方向進發,一查看又是雜姓,就繼續往前走,在走到董家弄上的(現在村部旁)小屋場一查詢又是姓歐陽的,于是左光斗一氣之下命兵卒不管是曹家不是曹家,放火燒掉。一個小屋場被一把火燒得精光。因為這個小屋場緊挨著細灣,以后人們就習慣把細灣叫作“火燒灣”。賢人道,越燒越發,之后細灣物阜豐殷,人才輩出。葉家位于廟前東1公里,天樂公路老路穿村而過,新路南側,族譜載葉彬七于明正德年間,由楊梓葉家山遷此。東鄰本村童家,南與前山村塢里付家,王土嘴林地相靠,西有涼亭坂、鐵匠坂和本村上灣田地水溪同脈,北有長崗嶺和天樂公路沿山旁而過。村莊緊圍小山包和葉家嶺下而建,水泥公路戶戶通,2017年新建600平方米廣場。現住有57戶248人,主姓葉、附姓姚、丁姓等。童家位于廟前街東1.5公里,南向偏西、前面過天樂公路就是田坂,右側有童家垅水庫,左側有石灰堂塢,背靠山,與塢里付家土地相連。先祖童潮于明正德年間,從湖口縣遷此。現住32戶136人,主姓童、附姓有計、董、王、葉、項、方、周、吳等。1969年雙搶時節,一天中午天空烏云陡暗,男女社員都在搶收稻谷,有三個人為躲風暴雨,躲在禾戽里,突然空中一道閃電,接著一聲大炸雷,將周濟華電擊當場死亡,正是禍從天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方志敏、邵式平曾在此地打過游擊,并在童家落過腳,只是知情人已過世,無法詳其實。柯家歷史上稱為廟前柯家,位于廟前集鎮東側,天樂公路村前穿過。《據柯氏宗譜》記載,柯拔常于明嘉靖年間從馬當茅灣柯此。因近鄰廟前街而得名,廟前柯家。現住有29戶137人,主姓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又相繼有廖、劉、余等遷入。柯家也是一個出人才的村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村農會主席柯子珍為了革命在廟前被國民黨殺害,現代有縣處級領導劉征華,曾任九江市原廬山區人大常委會主任。現任彭澤縣防火辦主任柯金喜,縣地稅局副局長廖志武,還有柯樂喜、廖小剛等。下李位于廟前街以東0.3公里,天樂公路北側,東南向依山而駐。李乾一、乾三于明嘉靖年間從本縣樂觀富鄉坂遷入此地,始名李家又稱花竹山李家。全組20戶108人。近代以來,下李人才輩出,50年代有李尚謙就任貴州省財政廳農財處處長(副廳級);李淑渡曾任江西省水利廳水利設計院院長(副廳級),擔任鄉鎮科級領導有楊水國、李政和、李小娥,有軍醫李二娥、縣人民醫院內科主任主治醫師李國華、副高職稱教師李金和等。上李位于廟前村東0.5公里,天樂公路北側的小山腳下。背山南向偏西《李氏宗譜》記載,李維賢于清初,從下李村遷此,因居上首而得名“上李”。村后有花竹山,亦稱花竹山李家。2010年為首批新農村建設點,建有文化休閑廣場,衛生清潔,池塘石塊漿砌,真是綠水青山,風景獨好。現住有26戶,124人。2013年李林新獲得高級農技師職稱。

四、居民

廟前村以歐陽、李、葉、童、柯為主姓,附姓較雜,有張、劉、梅、孫、江、吳、陳、方、肖、魏、姚、丁、計、董、項、羅、余、廖等23姓氏,均為漢族。主姓居住歷史悠久,附姓一般都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躲反、逃荒、流浪或在五六十年代國家移民分配遷來的。全村11個村民小組,12個自然村民村莊,有8個村民小組依山而居,只有上街、下街、坂屋坐落在平坂之中,居民建筑風格一直在不斷變化,由茅房到土磚,再到磚木結構,由金包銀(外火磚內土磚)到青磚白縫,從平房到樓房,現在都向小庭院小洋房發展。造價由過去幾百元、幾千元、幾萬元,現在是幾十萬元上百萬元。真是今非昔比,國泰民安。方言主要是三十都山巴老語言為主,屬彭澤縣上方口音。早年居民來自四面八方,南腔北調,現在老班輩基本去世,在當地出生的都是以本地方言交流。習俗居民逢年過節喜做粑粑果果,娶親嫁女、喪葬等一切地方習俗,基本上是一樣的,即使外來的也是按當地習俗。村內童、葉兩組每年五月二十八有抬菩薩的習俗,把親朋好友都請來捕魚殺豬,做粑擺酒,焚黃表燒香,求菩薩保佑風調雨順,人丁興旺,生活幸福。

五、沿革

清代,廟前村為彭澤縣二十五都,民國時期為建安鄉二保,也稱廟前保。1950年成立農民協會,新中國成立后屬五區(楊梓區)廟前鄉。1958年成立先鋒人民公社,屬先鋒公社管轄,1958年秋因修七里紅水庫,境內全部撤遷太平,湖西等地,屬太平人民公社管轄。1959年又恢復先鋒人民公社,轄權未變,1965年5月先鋒公社改名天紅人民公社,屬天紅人民公社管轄,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村組織基本癱瘓,直到1968年“文化大革命”大聯合后成立天紅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村里才恢復了組織。1969年擴社拼隊,廟前、天紅兩個大隊合并為向前大隊,駐地廟前老大隊村部辦公。1987年撤銷向前大隊恢復廟前大隊,天紅大隊建置、轄小隊按并隊前不變。1984年撤社建鄉,屬天紅鄉人民政府轄管,1993年撤鄉建鎮,屬天紅鎮人民政府管轄至今。同時廟前大隊改稱天紅鎮廟前村民委員會。轄上街、下街、坂屋、下灣、上灣、細灣、葉家、童家、上李、下李、柯家11個村民小組

六、經濟

有史以來,世居居民以農田耕種為主,基本上靠土地來養活和維持生活,其他為輔,如手工業(木匠、石匠、篾匠、裁縫),一條小街也非常熱鬧,民營小雜貨店、小旅店、小飲食店、小診所藥鋪等。特別是染坊和修土車鋪,有人諺“上有染坊走四方、下有修車大作坊”。意思是上街有梅氏守映老師傅的染坊走四方,父子到外地去收布回來染,下街頭過去有一肖姓專修土手推車的師傅。天紅范圍內和太平等土車壞了要送到下街頭肖師傅修理,因此經濟發展快一些。全村耕地面積1567畝,其中水田281畝,旱地1226畝。山林面積8700畝,人均土地只有1畝左右,70年代前主種水稻,少量的棉花,其余是雜糧,但是習慣于傳統的種植方法,又加上沒有防預災害的能力,而造成產量低。六七十年代為提高抗御自然災害能力,組織群眾修建了童家垅、李家垅水庫,大大提高了旱澇保收面積。農田進行平整改造,水稻由一季改雙季,后水田進行水改旱,擴大棉花種植。當時政府宣傳口號是“要發家種棉花,種好棉花才發家”。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1982年實行改革開放,土地到戶實行聯產責任制和土地長期承包制,大大地激發了農民的積極性,農業及各業產量直線上升。市場由計劃經濟轉為市場經濟,流通近40年的布票、糧票等等全部退出歷史舞臺。進入2000年后,經濟更加快速發展,衣、食、住、行發生了質的變化。真是“滿街豬肉天天銷,車水馬龍好熱鬧,出門坐車不用走,到處不見牧童人;樓房林立村村有,唱歌跳舞健民身,老人長壽有保障,步入小康樂舜堯”。

七、文化教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坂屋有一個高腔戲班,每逢過年過節都為當地百姓釋放歡樂,解放初期,街上坂屋又聯合組建一支采茶戲班,自娛自樂十分紅火。六十年代下灣、街上、童葉都相繼成立了黃梅戲和采茶戲班,直到“文化大革命”被迫解散,過年游龍玩燈也不允許,說是舊社會的瘤毒。改革開放之后,百廢待興,文化生活和精神文明生活的需求日益提高,如下灣、上李、葉家文化廣場成為居民休閑交談的中心,唱歌跳舞的舞臺,特別是葉家小組,耗資三十余萬元新建的體育文化、健身于一體的文化廣場,一到夜晚,歡聲笑語、英颯的舞姿,優雅的旋律,真是美不勝收。廟前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大多數自然村莊都辦有私塾,一個村或幾個村莊聯合辦,不管學生多少,只請一位教書先生。如坂屋、下灣、童葉都辦過學堂,但也不是年年辦,不正規,專教語文,不教算術,先生對書教,學生背著讀,背錯了先生打屁股,寫錯了先生用鎮尺打手。成績好點的學生家長送往附近黃家學堂深造。新中國成立后,1954年在坂屋建立了第一所公辦小學,當時是1—4年級,學生有60余人,教堂設在坂屋祠堂內上課。1959年天紅第一所公辦完全小學在廟前街盛家(現鎮政府),竣工開學。向全公社招收1—6年級的學生。“文化大革命”期間實行“小學不出小隊”。每個小隊必須自辦一所小學,老師本組請,而且是記工分。廟前大隊為聯隊辦學,共辦有2所學校,即長嶺學校(童家葉家);前進學校(坂屋、上街、下街)。1971年又取消小隊辦學,相對集中,一個大隊一所完全小學。廟前大隊完全小學設在現在光邊灣的中心完小處,1980年中學中心完小分離,天紅中心完小設在廟前完小,廟前完小也由中心完小接管,民師工資由村統籌。2000年后民師全轉為事業編,民師一詞自然載入歷史,教師工資也無須百姓負擔。廟前完小也改為天紅鎮中心完小并為校本部,從此走上正規化教育。

八、醫療衛生

舊時廟前有三所小診所,下李李志安診所、陽文賦診所、葉德選診所。新中國成立后公社成立先鋒衛生院,當時這三所診所沒有參加聯合,自然取消另謀他業。“文化大革命”后期,政府重視衛生醫療事業,廟前在村部設立合作醫療站,每個居民都要參加合作醫療,居民每人一年只交伍角錢,就可以在醫療站享受免費看病治療。當時赤腳醫生有4名,報酬由大隊負責。九十年代后又轉為私人診所,本村內有葉彭生、肖新喜兩所私人診所。2000年后國家非常重視農村,農民醫療事業,對私人診所人員進行培訓、考試,合格上崗,對合格者轉為村級醫療室,頒發合格證和行醫許可證,造冊建檔,可享受退休待遇。不合格的不準行醫,另謀他業。廟前醫療室設在街上葉彭生家,內設有診察室、觀察室、治療室、門診室、藥房等。現有醫護人員3名,除大病和需要手術外,一般可以在村醫療所診治。居民100%都參加了農村合作醫療保險

九、宗教

本村部分人信仰佛教為主,年長者為多,道教,各地傳教不一,后來經過變革,也就隨著當地規矩而辦了。

十、歷屆任職領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最后一任保長:歐陽明景

新中國成立后初級社高級社長李獻仁至1958年3月。

1958年3月建立先鋒人民公社后

支部書記

李獻仁1958—1962

童從善1963—1967

張克保“文革”中主持工作

曹明軒1969—1972

黃枝林1973—1984

黃灼文1984—1987

柯志龍1988—1999

葉翔1999—2007

李保國2008—2009

葉翔2012—2014

劉浩2014—

大隊長

張克保1959—1967

歐陽秋生1967—1968

沈海明1970—1972

張克保1973—1984

柯志龍1984—1987

董峰1988—1999

葉翔1999—2002

李金虎2003—2005

喬云桃2006—2011(2010—2011期間主持工作)

劉浩2012—2014

歐陽丁四2014—

十一、名人錄

歐陽武曾任彭澤縣城建局局長

楊水國曾任天紅鎮黨委副書記、太平關鄉黨委副書記、鄉長,縣農村工作部

副部長

李政和曾任天紅鎮副鎮長、人大副主席

李二娥曾任縣衛生防疫站站長

李國華縣人民醫院內二科主任醫師

李煒縣水利局高級工程師

廖志武彭澤縣地稅局副局長

柯樂喜蘇州市消防器材公司總經理

童華紅福建省泉州市江西商會副會長

童小敏江西南昌生命人壽公司經理

劉年松江蘇省昆山市佛教協會副會長

歐陽沛雄山東省青島市天美制冷公司總經理

歐陽沛兵九江市中鐵四局大橋處財務部總監

十二、革命烈士英名錄

歐陽燦華鄉蘇維埃主席,1930年在本縣下港被敵殺害,年僅58歲

柯子珍村農會主席,1930年廟前街被敵殺害,年僅30歲

陳少山中心縣委獨立營戰士,1935年在廟前街被敵殺害,時年24歲

葉表凡鄉農會主席,1935年在太平關鄉被國民黨三伏天活活在太陽下暴曬而

死,犧牲時年40歲。

童興雨地下交通員,1938年在華家垅被義勇隊殺害。

十三、其他

負責人:歐陽瑞

辦公時間:法定工作日      

夏令時  上午:9:00-12:00  下午:13:30-18:00

冬令時  上午:9:00-12:00  下午:13:30-17:30(法定節假日除外)

聯系電話:13755200225

聯系地址:天紅鎮廟前村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亚洲国产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 | 最新系列国产专区亚洲 | 日本免费在线看AⅤ视频 | 五月丁香伊人青青草原网 |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地址一 | 亚洲午夜天堂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