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魚米之鄉”美譽的韶口鄉位于萬安縣贛江西岸,東與窯頭、百嘉鎮隔贛江相望,西南靠潞田鎮,西北接高陂鎮,東北與泰和縣蘇溪、馬市鎮接壤,鄉政府駐地韶口村。全鄉總面積138.84平方公里,轄黃鵠、田西、中舍、南乾、韶口、梅崗、泥塘、畔塘、大塘、星火、石丘等11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196個自然村204個村(居)民小組。
韶口歷史悠久,人文歷史淵遠流長。據清朝同治十二年《萬安縣志》載:韶口在縣西北四十里(今韶口鄉田西村境內),相傳虞、舜南巡奏韶樂于此,有鳥千群環集,樂言與鳥鳴諧暢,眾山俱響。從此,瑞溪在贛江的入口處被稱為韶口。1949年8月萬安解放,全縣置五區,韶口為三區,區委書記王華中、賀傳林、劉智、劉明鑒,區長賀傳林、鄢仁義(副)、劉明鑒、許錦倫;1956年撤區并鄉,韶口鄉書記丁溢平、邱堅、許國賓,鄉長丁溢平、何輝麟;1958年人民公社化,韶口公社書記許國賓、尹子謨、劉家道、賴基驥、郭久才、鄢禮煥、曾文益,社長丁溢平、張理汶、鄢禮煥;1966年5月文革開始,機構癱瘓,1968年3月成立革命委員會,革委會主任曾文益、曾廣逢;1970年10,重建黨委,書記兼主任曾廣逢;1972年調整公社規模,書記曾廣逢(兼管委會主任),1976年10月,文革結束,公社書記曾廣逢、劉世渭、肖祖淳,主任曾廣逢、劉世渭、肖祖淳、郭賜鈺;1984年機構改革,實行鄉鎮制,韶口鄉黨委書記張宗煜、匡奕堯、劉遠志、趙柔剛、肖玉蘭、肖鑫、曾云。鄉長肖修培、肖修桂、廖曉珍、張治潛、劉遠志、陳建生、肖玉蘭、匡良、黃天禎、肖小軍、周自飛、張立平。現任鄉黨委書記周自飛,鄉長劉志輝。鄉黨政班子其它成員有:韓維華、朱江源、鐘婷、何君梁、劉東良、周祥、陳鳳。悠久的歷史孕育了韶口獨具特色的龍舟文化,“韶口—百嘉”民間龍舟賽一直延續至今,鮮有中斷,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一至五月初五端午,韶口“龍舟盛宴”讓贛江兩岸百姓津津樂道。
韶口人口眾多,是個移民大鄉。2012年全鄉總人口22289人4790戶(其中:勞動力10016人)。韶口是個典型的移民大鄉,全鄉外籍人口占總人口的2/3,其中庫區、深山區移民占全縣移民總數的1/6。該鄉早期移民是源于歷史戰亂及災難,來自浙江、河南、安徽、廣東、福建、湖北、廣西、江蘇、上海等八省一市的移民雜居全鄉各村(居),以石丘、泥塘等村居多;萬安水電站庫區6784名移民落戶韶口。
韶口地勢平坦,種植業發展迅速。韶口位于吉泰盆地與山地交匯處,以丘陵地帶為主,全鄉耕地面積3.46萬畝、山地12萬畝。該鄉土地肥沃,主要種植水稻、花生、大豆。近年來,全鄉大力發展特色種植業,水果業發展迅速,井岡蜜柚、南豐蜜桔、臍橙等水果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截止2012年底,全鄉果業種植面積達5000余畝。
韶口山塘水庫眾多,立體養殖業長足發展。全鄉有1座小(一)型水庫(建設水庫)、13座小(二)型水庫(山口坑、四好、西光龍、立新、示范、反修、衛國、大坑、上南塘、車梅崗、畔塘、符家龍、陳家龍)、1200多口蓄水量在500立方米以上的山塘水庫,有效水面養殖面積近10000畝,年產魚達360多萬公斤。近年來,以“水中養魚,水面養禽、岸邊養豬”為特征的生態立體養殖業迅速興起,全鄉生豬年出欄100頭以上的大戶有200多戶(其中:年出欄2000頭以上的有5戶),年出欄生豬達4萬頭。
韶0通便利,商貿物流暢通。韶口素來是萬安水陸交通的主要通道,贛江水道境內綿延8公里,韶口渡口曾是萬安縣兩鎮(潞田、高陂)一鄉(韶口)5萬多百姓進城的主要渡口之一。韶口東距縣城16公里。西出105國道11公里,大廣高速公路貫穿全鄉8個村委會,長達18公里,高速韶口互通口座落在我鄉田西村境內。便利的交通推動了商貿物流業的蓬勃發展,韶口互通口已成為大廣高速沿線集餐飲、商貿、物流、汽修為一體的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