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寧縣魯溪鎮地處武寧東北邊陲,國土總面積168.5平方公里,轄16個行政村,187個村民小組,總人口為32000余人,下設 28個黨支部,共有1058名黨員。該鎮是一個集山區、庫區、林區于一體的“三區”鎮,為全縣經濟重鎮,屬省重點建制鎮。
(一)交通便利,環境優越
魯溪鎮北依巍峨橫亙的幕阜山,南瀕碧波蕩漾的柘林湖,東與瑞昌市南義鎮為鄰,西毗本縣泉口鎮,北與湖北省洋港鎮、我省瑞昌市樂園鄉接壤,南連本縣官蓮鄉、宋溪鎮。316國道縱貫其中,交通便利,重要交通樞紐——柯垅,東聯九江、南昌,西通長沙、武漢。國道、省道、縣道的銜接口,是武寧通向縣外的重要門戶。
魯溪鎮地理坐標為東經115014/,北緯29026/,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東北以北屏山為屏障(汪家坪撲峰尖海拔632米),西南以梅顏山為邊墻,最低在65米以下,已被柘林水庫淹沒。自然水系有發源于北屏山脈的雙坑水、馬跡水納入雙溪河;魯溪洞、西流源、梅顏段、柯垅、鄒塘、鄭公廟水,由西至東納入荷洲港,梅顏山下璞塘、塔前源水均匯入大橋河,形成“川”字形,合流注入柘林湖。
鎮內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年降雨量為1480毫米,南部丘陵地區常年年均氣溫160C左右,最低元月,均溫30C;最高七月,均溫280C,無霜期230天。北部山區氣溫略低,積雪期稍長,農事季節亦遲于丘陵地區。
(二)歷經滄桑,走向未來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當時魯溪轄13都、15都隸屬升仁鄉管轄。民國19年(公元1930年)魯溪為武寧第五區實行聯保制。民國37年(公元1948年)撤消區建制,成立大橋鄉,同時還成立了夏橋鄉
公元1949年5月,隨著武寧的解放,合并大橋和夏橋鄉行政劃為武寧第四區(全縣共設七個區),區治設在魯溪。管轄荷洲、西流、南沖、官塘、大堰、龍口、嶺背、魯溪、小源、北屏、蓮花等11個鄉,100個自然村。公元1956年區鄉范圍擴大,大橋管轄西魯、龍堰、小源、荷嶺、北屏等六個鄉。公元1958年10月實現人民公社化,撤消區一級的建制,鄉社合一,全縣變56個鄉為16個公社和5個場,一個鎮(新寧鎮)。為此,大橋區便改為大橋公社管轄大橋公社和荷洲公社,大橋公社駐上洞口,管轄官蓮、龍堰、西魯、小源等4個鄉;荷洲公社駐宕里,管轄荷嶺、北屏等2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