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東街道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清康熙十二年(1673)建吉林城。
城池偏東建巴虎門,因而得名——大東門。
道光四年(1824)大東街道這一帶叫“白旗堆子”,是旗民貴族士紳聚居的地方。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偽滿洲政權建立,大東街歸通天區管轄。
1946年-1947年國民黨統治時期,地方行政組織在不改變舊有區劃原則下,改村街屯牌為鄉鎮保甲。
1954年1月撤消街公所,改為大東街居民委員會,同年市政府在通天區大東街居民委員會搞組建街道辦事處試點。
大東街居民委員于1955年1月又改為大東門街道辦事處,1959年大躍進時,撤消通天區,市內各區都改為人民公社。
大東街劃歸昌邑區管轄,11月稱大東門管理區。
1960年8月由管理區又改稱大東門分社。
1964年1月市政府調整昌邑、船營兩區的行政區劃,將原昌邑區的大東門,民生路兩個街道辦事處劃歸船營管轄。
1970年1月19日因大東街道區域過大,人口集中,不便管理,經市革委會批覆,將原大東街革委會劃分為兩個街革委會,即大東街革委會和向陽街革委會,把中興屯以北一段劃出,歸向陽街革委會管轄,這樣劃分后的大東街由原十九個居民委改為十個居民委。
1979年3月31日,根據憲法和上級指示精神,船營區革委會決定將原各街革委會撤消,恢復街道辦事處名稱,改為大東街道辦事處,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