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諸橋位于轉塘鎮大諸橋村百子山前,現村委會附近,南北向跨大諸河口!断檀九R安志》卷二十一:“朱橋在徐范村”,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移建至現址,F橋為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重建。橋為單孔石拱橋。橋通長28米,寬6米。券拱用縱聯分節并列法砌筑,拱腹有精美的“二龍戲珠”圖案。橋面中間為平臺,兩側有低矮欄板,上面刻有紋飾,無望柱,兩邊各有多級踏步。大諸橋歷史上名稱眾多,各有說法。因橋旁原為朱氏聚居,故名朱橋、大朱橋。相傳元初朱清以海運功官轉運所萬戶,其微時擔柴為業,出入于此,故有貴人擔柴路之名。為和鳳山門外的諸橋(南星橋)區別,又名上諸橋。明萬歷十六年(1588)橋被潮水沖毀,太守余良樞組織重建,有個敝衣道人到工地乞食,吃完后即說此橋為萬年橋也,言罷忽然不見,于是橋重建后就起名為萬年橋。而該橋規制堅固,江上各橋,以此為壯,所以亦稱朱梁橋。大諸橋曾經是錢塘江口的重要橋梁,昔日來杭船只常自江而入,泊于橋旁,從這里登岸入市。現橋保存基本完好,2000年7月9日被公布為第三批市級文保單位。2003年周圍環境進行了整治,種植綠化,古橋風貌得到了更好的保護。
保護范圍:橋體外擴約5米范圍,總面積為608平方米。
建設控制地帶:局部沿用明清錢塘江海塘(含四季青碑亭)至轉塘鎮的建設控制地帶,東至保護范圍外擴約40米,西南至保護范圍外擴約30米,總面積為9926平方米。
大諸橋社區:大諸橋社區位于轉塘街道以東一公里處,東臨杭州宋城,西鄰午山社區,南靠龍王沙社區,之江大道穿村而過,村莊座落在大諸橋兩側,村莊以橋得名,故稱大諸橋。 大諸橋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間,乾隆下江南時,發現錢塘江潮水隱患嚴重,兩岸常受潮水的侵擾,便從浙江海鹽沿江至轉塘獅子口用條石砌成古海塘,同時建成大諸橋,大諸橋邊的古海塘至今保留完好。該橋自二〇〇〇年七月九日被杭…… 大諸橋社區詳細信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