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榆林后花園”美稱的臥云山位于榆林市榆陽區古塔寺四里沙,據榆林市區19公里。地理坐標為東經109°51’30〃,北緯38°海拔1200-1600米年均降水426.4毫米,年均氣溫8.1°C,全年日照2925.5小時,無霜期160天,系風沙區于丘陵溝壑區交接地帶。風沙、少雨、干旱、高寒、立地貧瘠、生態脆弱,地理地貌在晉、陜、蒙、寧很具有代表性。臥云山在1995年初,由農民徐登堂、張金貴等人發起,動員廟會群眾的力量創建植物園,請林業高級工程師朱序弼義務技術指導。已治沙3000余畝,綠化率達90%,全園共栽植2055個植物品種,涉及140科,452屬。引種馴化成功了80多種耐寒耐旱木本花卉,搶救保護了一批珍稀瀕危植物,推廣普及了100多項新的種植、嫁接技術,惠及周邊百姓。
園區占地3000畝,10個植物定植大區。22個地方特色小區,全園共2055個植物品種(包括變種),涉及140科,452屬。既有植物資源多樣性,又注重珍稀瀕危植物遷地保護繁殖。搶救保護了一批珍稀瀕危植物,有不少是國家一、二、三級保護品種。引種馴化成功了80多種耐寒耐旱木本花卉,并廣為栽植,使園內三季有花,四季觀賞。業內人士稱:這里是“綠色樹木資源基因庫”和"珍稀花木庫"。
臥云山的綠色文化建設也獨具特色。在素有“綠圣”之美譽的林業專家朱序弼的精心指導下,臥云山綠化荒沙、植樹造林、引種國內國外花草樹木2009種,面積達3000畝。其中保護瀕危物種如山丹丹、云杉等100種,吸引了日本等國的專家、學者經常來園考察,國內外一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也將臥云山作為科研、教學、實習基地,被中國科協、財政部命名為“科普示范基地”。
2000年前的秦帝國天文觀星臺中的第二個土墩前,修建起了規模宏大的道教廟觀-祖師殿、觀音閣等建筑,祖師廟初建于明代,因年久失修,廟宇坍塌,僅留遺址,后群眾在遺址上重修擴建。現建有祖師殿、四靈殿、觀音閣、鐘鼓樓、戲臺等,面積200多畝。祖師殿位于廟正中,長36.5米,寬20米,高13.41米。整座建筑高大宏偉、造型美觀、飛檐斗拱、立柱出榜、雕梁畫棟、飛閣流丹。殿內供祖師像一尊。殿前左右分列石獅子、華表各一,廟周綠樹環繞,廟院蒼松翠柏,百花爭艷。每年農歷的四月初八舉行3天廟會;有時也在七月間舉辦廟會,廟會尤為熱鬧。
臥云山保存較為完整的秦帝國天文觀象臺,在國內外實屬罕見,具有申報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價值。而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建設,集宗教、雕刻、雕塑、色彩、園林、建筑等藝術為一體,給人以一種美的享受。而臥云山的整體建設,從一無所有,到初具規模,體現了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的精神,展示了當代農民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建設,樂于奉獻的良好形象,其運作體系完全符合組織(有管委會、紀念館、植物園等分門別類的組織體系)合理化、科學化、自制化(即自我管理、自我協調、自我發展、自負責任)、規模擴大化、宣傳普及化的現代社會最為先進的管理模式。融天時、地利、人和,集古今中外文化,臥云山上“四季有綠、三季有花、兩季有果”等諸多元素,吸引了眾多游客觀光、游覽,并正在打造成為一個榆林的新型旅游基地。
信息來源:區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