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際,又一次把地處河南洛陽的那座古樸宏大的張鈁故居推到我們的眼前,這里不僅可觀賞古宅建筑的奇藝,更領略了中原文化的發達。
河南遺存的明清宅院比較多,尤其在豫中一帶更為集中。一方面是當地政府和群眾注重對古宅的保護,另一方面也說明政要臣賈在此地的發展基礎雄厚,張鈁故居就是很有代表性一個。張鈁故居是一座歷史較長且具有典型北方傳統特點的民宅,當地百姓叫它“張公館”,位于河南省新安縣鐵門鎮鐵門村,距古城洛陽市區僅40余千米。這座大院是著名的中原儒將張鈁(字伯英)的宅第,由其父張子溫始建于清末年間,后經不斷擴建、增修,成為現在占地4200平方米,全封閉的建筑群。整個院落歷經世代滄桑,大部分完好地保存了下來,經整修現已成為河南省保護單位和旅游景點新星。
當我們走進大院的正門,透過一扇扇大門,可以看到院子分三進,每進又成獨立小院。各院有正房廂房,正房建于臺基之上,高于廂房,層層遞進依勢而建,東區有磚券窯洞、女兒樓西區有書房、轎房、灶房。整個大院布局嚴謹,建筑考究,斗拱飛檐,磚雕石刻,圖案豐富,工藝精湛。從那一磚一瓦、一木一石上反映了高超的建筑技藝,展示了濃郁的民俗風情,使來者看后無不賞心悅目、品味無窮,不禁發出由衷的贊嘆。那高大宏偉的院墻,絲絲相連的廊廡,既保證了安全牢固,又顯得威嚴氣派,充分體現了我國清末民初豫西民居建筑的獨特風格,因而被專家學者稱贊為“洛陽民居建筑的一顆明珠”
張鈁宅院的輝煌,不僅僅在于建筑上的恢宏和精美,更由于其艱苦創業、嚴謹治家的精神和崇尚忠孝、篤守信義的理念,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張鈁的祖父張逢源,出身普通農民,家境貧寒,生活無著,后逃荒至鐵門,勤勞持家,漸購地置房,后經幾代人努力經營,張家成當地名門望戶,從張公館”的起家、發展,到壯大,其治家之道,更為引人深思。“張公館篤禮尚孝、誠信重義,不搞欺壓哄騙,嚴格治院,嚴謹治家,不僅使家業興旺、,而且贏得了同僚朋友的信任、幫工守衛的敬佩和村民百姓的贊譽。張鈁故居的高墻深宅已靜靜地躺在這塊土地上渡過了100余年的時光,歲月滄桑,斗轉星移,光陰逝去,保留下來的不僅僅是一座浩大的民宅建筑,蘊含在大院深處的,更有那以“誠待人敦厚和衷”的儒家思想。這些無形的精神財富,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更值得我們去探求、去發掘、去繼承、去弘揚。
乘車路線在市區乘洛陽至鐵門的快運客車到鐵門鎮下車,或在市區乘洛陽至新安的長途客車到縣城換乘2路公共汽車可到。
咨詢電話0379-69729800
參考票價:20元
張鈁(1886~1966年),字伯英,號友石,河南省新安縣鐵門鎮人。父親張清和是清光緒年間的拔貢,曾任陜西乾州、鹿州州判。張鈁從小隨父至陜,先后在陸軍小學、中學讀書,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送保定陸軍速成學堂炮科學習。翌年加入中國同盟會。三十四年(1908年)畢業,回陜任新軍炮營排長。宣統三年(1911年)十月二十二日,張鈁與張鳳翔、張云山、錢鼎等領導陜西…… 張鈁詳細信息++
鐵門鎮:新安縣鐵門鎮位于洛陽市西40公里,總面積116.5平方公里,轄31個行政村,383個自然村,總人口7.233萬人,地處新安、澠池、宜陽三縣結合部。南依欄柯山,北瞰黃河水,西扼崤山,東臨函谷。鎮區內青龍、鳳凰兩山對峙,呈拱闕之勢,古稱""闕門""。南、北澗河穿鎮東流,山青水秀,風光旖旎,水源充足,通訊便捷。鎮域內礦藏資源豐富,主要有煤炭、石英石、矽廠、鋁釩土、…… 鐵門鎮詳細信息++
延伸閱讀: